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 说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 说教材
1、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
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尽管这一课时内容较抽象,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应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即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3) 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5、教学难点: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纸,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学具:每人两张卡片(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边长8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若干)
三、 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四、 说学法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 直接导入,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师:我们的祖国有多大?(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米是什么单位?平方千米表示什么单位?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 情境创设,探索新知
1、 面积的定义
(1)课件出示动画片蓝猫和淘气在打扫卫生,蓝猫在抹一块大的图画,淘气在擦电脑,由学生表达情景后,教师指出,什么是物体的表面?
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现新课标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比较谁先擦完呢?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作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发言:有正方形、长方形等)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面积单位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4)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5)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其实我们身体的中指指头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厘米。
(6) 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7)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三、巩固新知
1、比较路面的大小,出示图形(因为图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数数的方法就能比较出来)
2、单位应用题:乒乓球台4( );电话按键的面积约1( ) 课桌的表面约30 ( )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P84例2的(1)与(2)及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先呈现教师购书地情景,从中提出一本《作文书》多少元?地实际问题,引出算式:84÷21=;把21看成20进行计算学习。然后出示“五入“的例子展开学习。
学生分析:
对于四(1)班学生预设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接触能利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正迁移,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此类问题。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在交流中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手拉手》这一课呈现了两个小朋友为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验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态度观,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一定的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
二、分析学情
学生已学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本节课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迁移到小数乘法中,大部分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在小数乘法运算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让小数乘法计算简便。
3、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在小数乘法运算中仍然适用。
教学难点:
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让小数乘法计算简便。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创设法。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把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比较、迁移、归纳法。 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将整数简算与小数的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迁移类推,使学生顺理成章的归纳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也适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遵循这一主旨,我在本节课中,着重以下学法的指导:
1.敢于质疑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所以,在出示生活情境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2.合作、交流、探究法 有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作为前提,合作、交流、与探究在学习中更必不可少。这节课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体验探究、比较归纳,使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结合情境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2、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3、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 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平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互教互学
刚蒸出来的馒头如果不给它用小火保温,馒头就容易变硬而缺乏口感。同样,刚发现的规律如果不反复操作运用,它就会很快从学生的记忆中淡化褪去。而认知规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动脑想。所以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根据题目要求来移纽扣求得数。
我会跟学生说:小数点看同学们学习认真,一高兴,变成一颗纽扣来到我们身边,要跟我们做游戏,大家想玩吗?
然后要求同桌轻轻倒出信封里的数字卡和纽扣,并强调游戏规则:同桌两人轮流玩,一个人移小数点的时候另一个要认真检查。在这里,体现了同桌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两人中成绩较好的一方在操作时起示范作用,当轮到另一方移时,就算遇到困难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正。
练习的处理我也是作了细心安排的,如:
(1)把618缩小到原来的1/10,生移小数点得61.8。(强调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的右下角)
(2)再把61.8缩小到这个数的1/100,生移小数点得0.618。(小数前面数位不够要补0)
(3)接着把0.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小数点向右移,最前面多余的0要去掉)
(4)最后把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0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0。(小数点向右移,后面数位不够要补0)
同时,为了让学生把规律和算式联系上,以便往后的灵活应用,我还让学生根据给出来的式子摆得数。
6180÷100=61.8 61.8÷1000=0.0618 0.0618×10000=618
(五)用教用学
通过合作学习后,优生把规律理解得更好了,学困生也渐渐有了头绪。此时我准备了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做,题型主要是反复巩固规律,最后的两题还有一定程度的拔高。而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最快地反馈给我呢?我想到了一种全新的反馈手段:答题时让学生举色卡。
于是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四种颜色的答题卡,先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然后听指令迅速举出自己所选的答案。颜色是眼睛最易分辨的,这样我就能一眼看到谁对谁错了。而马上得到反馈的最大好处就是我能立刻抓住这些出错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
本课使学生在平常的口算练习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 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
口算一组:
14÷2=7 560÷80=7
140÷20=7 5600÷800=7
280÷40=7
观察这组算式,
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 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
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
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 xxjxSJ。 —更多数学说课]
(三)反馈练习,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习。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 (48÷4)÷(12÷4) ② (48×5)÷(12×5)
③ (48×3)÷(12÷3) ④ (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
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例2、例3。
2、教材分析:例2教学写亿以上的数,教材呈现了3个数,其中一个整亿数对照数位表直接示范写出,其余两个数由学生对照完成,同时说一说亿以上数该怎样写:例3教学将整亿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近似数。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
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基本练习:
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并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九千一百零三
二万五千零四七十八万三千
2、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尝试写出下列的数,学生写数后交流。
五亿七千八百四十万二十六亿零五千
(2)、自学例2。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学生写数后交流,这些数怎样写?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讨论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3、尝试写数:完成P2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4、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万1400000()
5、自学例3。
6、学生尝试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完成后交流,不是整亿的数用什么方法该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7、完成31页第十六题。
五、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平移与平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线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平行线。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观察双杠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平移铅笔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平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再通过实际操作“试一试”“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画一画”让学生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观察双杠的两根杠有什么特点再平移铅笔、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观察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 “画一画”“说一说”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
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
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x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 板书:4y=20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
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 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板书设计:
方程
樱桃的质量+2克=10克x+2=10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xx克 4y=20xx
每个热水瓶盛水量×2+200=20xx克 2z+200=20xx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01-13
小学数学说课稿01-14
数学说课稿模板02-27
小学数学说课稿03-18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6-02
初中的数学分式说课稿03-01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5-12
《除法》小学数学说课稿09-16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说课稿05-23
大班数学说课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