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女娲补天》是六年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女娲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2、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读懂女娲补天的过程。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3. 感受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女娲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以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因为本文是一篇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神话故事,因而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讲读结合,通过多样的读来让学生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捕捉到课文的优美之处。尤其是第3、4自然段更是重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下面我谈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几个方面:
1、 充分发挥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想象情节、讲讲故事。课文的第3自然段着重写了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语言比较精练,只从字面去理解很难有深刻的感受,这时就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女娲去过哪些地方,又是怎么寻找的。用他们的想象来丰富故事的内容,加深体会,进而感受到女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这也是一个说话训练,学会把一段较长的句子说完整,说清楚。要学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 感情朗读,体现个性。
《课标》中提出: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当学生领悟到女娲的勇敢,她的无私后,怎样把他们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呢?朗读是最好的方式。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读出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样,这时就要创造一个宽容的课堂,只要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就要予以肯定。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营造情境,品尝朗读带来的喜悦。
3、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故事内容非常神奇,体现了神话艺术的魅力。在教学的最后,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先创设一个讲故事的环境,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并运用所学的语言。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奇异的植物世界》。课文有生动准确的文字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异的植物世界的神奇图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着奇妙植物、神秘声音、奇异的植物世界中。
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具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阅读的能力,对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更丰富的知识,开拓视野。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是对学生基本知识、能力和、学习方式方法和情感上的一个提升的过程。在认真地对教材与学生情况的分析后,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奇异的植物世界,理清写作顺序;理解词语,认识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索植物世界的奥秘,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本篇课文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介绍的种植物的奇异之处。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激发学生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奇异”上,抓住这一重点来统领全文,并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理解和体会植物的奇异之处。
教学方法教法: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是学生认知课文、体会课文、理解作者写作思维的一条最佳的途径。在读中学生可以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我还利用多媒的交互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学习测试,使学生能在自主、宽松的学生环境中获取新的知识。本课主要以“导——扶——放——”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法: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为了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他们自身的潜能,在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探索者;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教师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奇异的植物的资料与图片。
一、解题入手,激发兴趣
导入:以旧带新,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通过投影出示图片,使学生感知到植物世界的奇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课题:《奇异的植物世界》}在学生读后,抓住“奇异”一词,明确教学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次读文,通过带问题读文、指读课文、快速读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概括全文,为下一步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小结中,仍以“奇异”为主线,再一次强调学生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交待了学习的难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6种奇异的植物的。
三、精读课文,品学体味
在精读课文,品学体味这过程中,以李叔叔带我们到植物园去参观,课文的2——7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一游览的过程为重点。首先,在教学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导——扶——放”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第二自然段为导学切入点,以第三自然段为衔接来“扶”学,以四——七自然段为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在导学中,我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和他们一起总结出学法来。出示学法,以便对学生进行“扶”学,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在“导——扶”的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提高,如对字词的理解、认识打比方句、对重点语句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等,为学生将来的学生打下一块块坚实的基石。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篇课文或学会多少道题,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去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合作者。由于2——7自然段的结构相同,积于以上二个原因,我在后面的学习中,大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的能力和学生自主性充分得以展示和调动。在汇报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导出学法出示学法,根据投影中的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汇报,关掉学法让学生自主进行汇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多鼓励少批评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全文都以“奇异”为线,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最后水到渠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啊!回归主题,总结全文。
四、延伸知识、激发情感
板书可以说一个微型的教案,它承载着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写作思路。最后让学生结合板书,来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
五、总结
教师简短、恰当的总结,,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
奇异的植物世界
树下 花棚旁 小路旁 草地上 水草地 荷花池
哈哈树 带电花 蜡烛树 醉草 捕蝇草 水笛荷
出笑声 带微电 能点亮 含酒精 会吃虫 可发音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 山村的早晨》是一篇诗歌,描写了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早晨的喜爱之情。优美、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章中的优美的语句。
2、读懂课文,想象画面,完成读、说、写有机结合。
3、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感,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完成读说写有机结合
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 作、反复朗读中感受早晨的美丽与希望,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合作探究、品读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思、议、写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使其在乐于参与的情境中主动、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教学,如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课件:欣赏山村早晨)能说说你看完画面的感受吗?而后,引用古代诗人邵 雍 的诗自然的转到:“那么现代诗人盖尚铎笔下的山村的早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一句 话,拉近了孩子们与课文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引导探究,读中感悟
1、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因此,在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想一想:“你觉得山村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从而找到本文的中心词“美丽、宁静、充 满 希望” (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这一步骤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田忌赛马》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2500多年前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比赛,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转败为胜的故事。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和过人的谋略。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写赛马起因,再写赛马的过程,最后讲田忌取胜的原因。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从编排的意图看,作为第五组的首篇课文,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训练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把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②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3)情感目标: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4、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出场顺序的异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难点:
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5、课前准备:A、多媒体课件;B、学生准备六匹马的模型
二、教学理念
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和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使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新课标》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感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实践。在研究、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法、读中找依据法,其次还穿插质疑法、电教手段等,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时间,师生、生生互动的空间。同时我还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课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结合教法,我准备运用以下四种学法:自学讨论法、质疑提问法、朗读理解法、动手操作法。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介绍前景,导入新课
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知道当时赛马的基本规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质疑,引导探究
〔设疑引入,造成悬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播放《田忌赛马》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供生动逼真、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学生的情绪状态很快进入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读中找依据法,训练快速阅读。〕
4、抓住重点段落精读课文,探究“转败为胜”的原因。
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找到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进入课文情景中想一想,摆一摆,做一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注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5、了解人物,知道孙膑献计的根据
6、小结,启发教育
7、布置作业
请你以不同的身份(如大臣、百姓、儿子、父亲等量齐观给齐威五写封短信。信中的内宾可以是献赛马良策,也可以是委婉的劝说批评等。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习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习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习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再现意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二)自主学习,感悟意境: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三)细细品读,融入意境: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习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延伸意境
语文学习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习,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习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习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习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再现意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二)自主学习,感悟意境: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三)细细品读,融入意境: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习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延伸意境
语文学习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习,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说
《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就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7个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语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2、教学重难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
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本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
2、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复习导入,走进文本
上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了旱灾的可怕,知道了水罐变化这条明线,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水罐变化的原因。上课伊始,我先是复习了本课的部分词语,然后以图片、文字相结合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引出人们在大旱灾时对水的极致渴望。
然后衔接到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一天晚上,天黑漆漆的,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去为生病的妈妈找水。她走了很久很久,可是,哪儿都找不到水,终于,又累又渴,倒在沙地上睡着了。紧接着,让学生在轻柔悠扬的轻音乐中,自读课文,随着文本,随着小姑娘而感动。
2、整体感知,回忆内容,导出课文明“线”
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几次神奇的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理清课文脉络,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展示:空木水罐——满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面对这样的'变化,你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质疑,归纳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课题为什么叫《七颗钻石》,而不叫……
建构主意认为:师生、生生之间需要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在相互探讨中进行交流和质疑。这就是所谓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一个契机。
3、理解、品读词句,感悟课文暗“情”
由于教材层次是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我通过把握课文、品词句、议论、促体会、想像、升情感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扩展教学,针对不同变化选择不同切入点进行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示范分析与自我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阅读能力。在水罐的第一次变化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孝心与爱心,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读中体会、感悟,适时进行拓展想像:水罐中的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让生展开大胆的想像,畅所欲言,训练临场语言表达能力。再以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教学,不过评价的主流应是积极的、鼓励的、富有启发性的。
在水罐木变银的部分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小狗的前后变化对比出小姑娘的美好心灵,从而凸显她的爱心之无私。
银变金的部分有个理解难点,这里要让学生体悟、总结出水罐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是:爱,不仅有小姑娘对母亲、对小狗和他人的爱,也有母亲对女儿的爱。是人间广博无私之爱创造了奇迹。在这一部分着重训练学生朗读母亲所说的那句话,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母女间的深情。可先指名读,生评,再指名读,然后分角色读。
最后的变化:从金水罐中跳出钻石、涌出水流。这里用讨论法突破难点。从前面我们可以感受出水罐的每一种变化都与爱心有关,是什么样的爱竟然使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呢?这里可结合前几次的变化来谈小姑娘与母亲都拥有一颗博大而无私的爱心,当小姑娘忍着焦渴把水递给过路人时,她的爱心就如同钻石般可贵,闪耀着异样的光芒。是这种无私的爱,给人间带来了希望,照亮了人间。
与此同时,进行拓展、说话练习:小姑娘的爱心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源源不断、新鲜的水流,干渴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如果有了水,人们会说---------------;动物会说----------------;花草树木会说-------------------。)让学生契合本文童话的主题,充分、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4、引伸拓展,让爱层层递进
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向学生提出疑问:
(1)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学生明白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2)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想做些什么呢?
①文中的小姑娘为了找水,累得倒在了沙地上,这水是多么的宝贵啊!读完这个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有什么想法呢?(节约水资源,倡导环保、和谐等。)
②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世界?从中,你懂得了什么?(会感受爱,更要懂得珍惜、感恩。世界因爱而美好.....)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
四、说板书设计
19 七颗钻石
爱心——奇迹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地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散文。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描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网络浏览、查询、筛选、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从中感受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收集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通过本次学习活动,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策略:
使用网络课件,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她的富饶和美丽,对于生活在祖国北方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十分陌生。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带领学生们走进西沙群岛的怀抱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在课前制作准备了网络课件。(切换至课件,边说边演示)它包括地图、全文朗读、海水、海岛、海底、海滩、未来、西沙遨游、海洋链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再按照教学要求,随机调控、综合处理。学生们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自然而然地有一种置身于西沙群岛美丽风光中的感觉。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深化教学的。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西沙群岛。(出示课件地图页)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很快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读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点击课文朗读,自由欣赏,初步感知课文。(点击播放一小段课文朗读)教师适时抛出西沙群岛什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让学生到西沙小站尽情地畅游。有的同学来到了海滩,在这里读懂了千奇百怪、庞大等词的意思。有的同学来到了海底,威武的大龙虾、蠕动的海参、美丽的珊瑚、神奇的鱼都深深吸引了他们。在这里还可以自读、自探、自得自乐。进入海水、海岛的同学也很快弄懂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栖息等词的含义。
接下来,就是小组交流、汇报融通。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汇报。下面我给大家放几段课堂实录。(播放课堂实录)让学生自由汇报,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使有限的时空所有的学生参与了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他们交往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既受到了尊重,个性又得到了张扬;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环节:网络搜索,知识拓展。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了解到课本上仅仅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一部分,自然想了解得更多。于是教师请同学们点击西沙遨游、海洋链接,进入网络去探索更神秘的西沙群岛。教师巡视点拨,个别辅导。这时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结伴而学,收集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由学生将自己查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有的同学查阅了海底的生物,来到这里,真是大开眼界!有珍奇的动物,由奇怪的植物,有科学常识,还有海洋趣闻。(演示课件)有的同学查阅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美丽的海滩、辽阔的大海、壮丽的日出、历史的见证尽收眼底,仿佛置身其中。(演示课件)同学们争先恐后,众说纷纭。积极地参与探究。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有效地发挥,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自学。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提取、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检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感情自然充沛,达到了教育教学的最高潮。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鉴赏语言文字,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助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的特点,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童年时候的一件往事:“我”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了解到时间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与时间赛跑的念头,在于时间的赛跑中,“我”认识到: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也是一篇惜时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及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
3、从学习课文中,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好好地运用时间、珍惜时间。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讲述的:由外婆的去世引发的和时间赛跑一事,并从中获得关于珍惜时间的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真正懂得珍惜时间。
3、抓住关键词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体会作者对时间、对人生的认识。
四、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读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提出质疑;探究学习,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品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明白时间是多么珍贵,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好好运用时间的习惯。反思升华;布置作业。
1、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提出质疑;
(1)图上的人在干什么?(赛跑)指名学生回答。
(2)他在跟谁赛跑呢?(时间)
(3)全班齐读课题:和时间赛跑
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如:他跑得过时间吗?他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呢?和时间赛跑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了解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3、出示词卡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1)课文讲了哪些事?(外祖母去世,爸爸和我谈话;观察太阳的变化;观察小鸟飞行路线;和太阳赛跑;和作业赛跑。)
(2)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5、学习1——5段
(一)。自主学习,谈谈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1)外祖母去世了。
(2)“我”为了排除伤忧,每天在操场上跑着,累得扑在草坪上痛哭。
(二)指导朗读:这样伤心,这样的痛哭流涕,大家感受到了吗?那就把这种伤痛读出来吧。
(三)词语训练:
说出近义词:去世()疼爱()排除()忧伤()
6、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一)朗读理解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内容,谈谈读后的感受。
(1)“我”的哀痛持续了很久。
(2)爸爸妈妈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也就是告诉“我”外祖母死了,要“我”面对现实。)
(3)“我”不理解“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4)爸爸又是怎么说的?
(二)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即:爸爸说的话。
(三)读了这句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有什么感受?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7、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3)哪位同学平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4)“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7、说说看,你平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小结;生前最疼爱“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我”痛苦、难受、疑惑,面对这样的打击,“我”又从爸爸的话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后的日子“我”会这么做?明天我们继续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学习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1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我”哀痛起因
和时间赛跑(赢了、喜悦)经过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珍惜时间,受益无穷)结果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9
关于教材:
《苏珊的帽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单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尊重与平等”。课文篇幅不长,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温情,是一篇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课文。然而,平实的语言、平凡的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为人道理:只有建立在平等之上的关爱和尊重,才是真正的关爱和尊重。
课文叙述的是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的老师得知后,以研究帽子为名,热情而郑重地宣布全班同学都要戴着帽子来上学,而且越新奇越好。表面上以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为名,实质是为了不让苏珊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当苏珊返校时就避免了尴尬,在不知不觉中使苏珊树立了自信,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生活。
关于人物: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苏珊和海伦老师,她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鲜明饱满。
苏珊:一个可爱聪慧、热爱生活的女孩。她的可爱在课文第一句已直接说明。她的热爱生活和聪慧从“虽然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拉下的课。”这句中的两个“足以”能够体会到。除此之外,细读课文,我们可以察觉,苏珊她有着所有女孩共有的'心理:她爱美、情感细腻、自尊心强,既有坚强的一面又有弱小的一面。她和绝大多数女孩一样,喜爱自己的一头金发,觉得那很漂亮,然而当她以坚强的意识战胜病魔后,却又背上了新的心理上的包袱。苏珊的形象是多面的,内心活动是丰富的。然而,当小苏珊这颗幼小的心灵将面临再一次的打击时,正是有了海伦老师的巧妙安排,才使苏珊从自卑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自信和变得活泼。
海伦老师:她不仅是一个善良的人,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她用她的智慧,巧妙而自然地掩盖了苏珊掉光头发不得不戴帽子的尴尬。不但保护了苏珊幼小的心灵,而且告诉了她的学生,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什么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
关于主旨:
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教育成为了一种细节上的尊重,成为了一种真实的心灵呵护。每个学生都在这种尊重以及对于他人或者自己的呵护中获得了心灵的感悟。这种尊重与理解的来源体现的层面已经脱离了技能的伪装,而存在于生命与生命,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之中。
关于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来看,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是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是不难的。但是,同情,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之情,是非常容易被激发出来的,而感受课文中老师、同学的同情心及善良,只是对文本最浅层面的理解,且绝不是本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的精髓,不是本文的立意所在。回望现实生活,想表达自己的关爱但最终却适得其反的事例有许多,比如身边的残疾人,全社会都在倡导关心他们,但是,在我们表达我们的爱心时,有没有顾及到他们的感受,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呢?我们是不是先把他们的伤疤赤裸裸地揭开,再施以我们的同情和关心。我们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向人施舍自己的爱,还是把自己放到跟他们同样高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实实在在的需要,从关爱生命的高度去切切实实地思考他们的诉求?显然,学习本文,学生应该从海伦老师的行动中,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什么是真正对人的关心。它不是光有一份心就够的,它还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正确的表达方式正是“平等”的体现,“尊重”的体现,是海伦老师智慧的结晶,是本文人文关怀的展现。所以,我下面着重谈谈在这堂课教案中,我是如何达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教案:
课文结构和教学环节设计:
纵观整篇课文,苏珊的情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一条线索,从开始的“担心”“犹豫”到后来的“自如”“轻松”,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海伦老师的那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提议。我以苏珊的情绪变化为主线,分为三个板块:体会苏珊担心犹豫的心情——体会苏珊自如、轻松的心情——体会
海伦老师的智慧与爱心
板书设计:
苏珊的帽子
(智慧)
担心、犹豫————→轻松、自如
平等、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