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自制小乐器》。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制小乐器》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自己制作小乐器的实践活动巩固先前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活动一,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经过实践,使学生一方面掌握制作乐器的的简单技能;另一方面认识到,材料不同,乐器的演奏效果也不同,让学生了解声音与材质有关。活动二主要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设计、制作、演奏乐器和交流、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当今的科学教师,“累”就“累”在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逐渐成长为“长流的活水”;“苦”就“苦”在要千方百计的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引爆自身的潜能,主动的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真刀真枪的搞科学”,学生才能真正得到一点自己的东西,而这些正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真金”。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声学单元中的第三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可以通过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现代家庭普遍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大多数的城市儿童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乐器。乐器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以乐器为探究内容会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兴趣。通过自己制作小乐器的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制作乐器的简单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四、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认识声音的大小、高低与振动关系的基础上自己制作小乐器。
难点:
(1)理解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2)利用自己的探究所得设计并动手制作小乐器。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各种材料。
六、教法学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富于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研讨、自主设计、合作制作、归纳概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研究乐器
该环节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听声音辨乐器”的小游戏,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动脑,激发学习兴趣,比较自然地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在优美动听的乐器声中导入新课,这种形式活泼新颖。学校的乐器有限,有些乐器可用多媒体图片,录音代替。
把准备好的乐器发给各小组,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到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也不同;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到乐器声音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制作小乐器的欲望。
(二)做小鼓
利用准备好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比如塑料薄膜、报纸、气球皮、牛皮纸等等。
活动开始前,教师演示,讲解制作乐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
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制作一面小鼓,把准备的鼓面材料都试一试,比较不同材料鼓面产生的效果,找出最合适的材料,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制作完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比一比哪一组做的小鼓最好听。塑料薄膜、报纸鼓面发出的声音既不好听,而且还不结实;气球皮发出的声音又闷又小,不好听。这时,学生都知道了,用结实的牛皮纸做出来的小鼓声音最好听。
得出结论力量大,振动强,声音大;力量小,振动弱,声音小。
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用身边的.什么材料可以制作什么乐器,为下面活动做准备。
(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设计并制作小乐器
多媒体展示一些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和一些小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们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件或几件小乐器,老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做好后试一试,让乐器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2、自制小乐器演奏会
学生们制作完以后,一起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演奏,使学生们享受成功的乐趣。
通过演奏会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让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做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组或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这个环节通过设计、制作、演奏乐器、交流、评价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与技术、数学、艺术的整合。巩固了前面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又一次认识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与振动之间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抓住重点内容。
5、自制小乐器
力量大——振动强——声音大
力量小——振动弱——声音小。
八、教学反思
做一个会享受学习的科学老师
在《自制小乐器》的备课中,我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略有不同:教材中,
“认识乐器”仅仅是作为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到乐器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不同,体验到乐器声音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制作小乐器的欲望。作者希望通过“制作小乐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声音的大小、高低与振动的关系。多次授课也证明,在我所教授的班级中这是不大能行的通的。于是,我考虑可以将重点从“制作小乐器”转移到“认识乐器”,在“认识乐器”上做足文章,让学生在“玩乐器”、“观察乐器”的过程中有猜测,有发现,有思考,有验证,有体验,从而揭示声音与振动之间的规律。这样,到了“制作小乐器”这一环节,学生就可以应用自己丰富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进行创造和实践。
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需要不断的推翻别人、推翻自己,需要不断的反思,要知道“经验+反思=成功”,这也是学习中的一大乐趣吧!
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六课《四季的歌》。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本课的四首作品都反映了少年儿童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通过分析,我决定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学唱、表演歌曲《四季童趣》,第二课时欣赏《樱花》学唱《捉迷藏》,其余内容放到第三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歌曲《四季童趣》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歌曲4/4拍,五声滋调式。歌中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有孩子们放飞风筝打枣、摘苹果的情景,有孩子们玩耍、逗乐、滑雪的欢乐场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季童趣》。
2、能使学生从歌声中感受到“四季童趣”的意蕴。
3、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歌曲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和创造力。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设定为: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四季童趣”的意蕴。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表现歌曲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 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春天在哪里》这欢快活泼的旋律,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重进教室时的音乐,特意选择了《春天在哪里》,这不但与本课的主题“四季”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这欢快的节奏也激起了孩子探求音乐快乐感的需要,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引出主题,展开讨论
1、先请孩子说说现在的.季节有些怎样的特点?然后引出“四季”,组织学生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为什么?
2、老师利用课件,向孩子们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画面(配背景音乐)。
师随画面朗诵:春天,小草吐绿、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是最富有生机的季节,我们可以在绿油油的草坪上放风筝、看蝴蝶、蜻蜓在花间飞舞;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可是小朋友们却喜欢,因为他们可以游泳、打水仗,有时,还可以和哥哥们一起去小溪摸鱼虾。秋天,那可是丰收的季节,满山的红叶、沉甸甸的果实,透出的是丰收的喜悦;冬天,是雪花的世界,白雪皑皑、银妆素裹,我们可以踩着雪撬板在雪地里飞快地[跑,别提有多美了。
[这个环节中,虽然没有并没有涉及到音乐作品,但是,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孩子们在听觉、视觉上都感受到了四季的美和富有的趣味。另外通过回忆、想象、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对音乐课要重视课程整合的这一理念也有了很好的体现。]
三)学唱歌曲
1、课件出示歌词,大家一起诵读几遍
2、分析讨论歌词中的内容,感受歌词中所蕴涵的快乐意境
3、反复多次听老师范唱,跟录音带唱,跟着琴填唱歌词学会演唱歌曲。
[因为这首歌曲带有通俗歌曲风格,不适合断句教唱,所以我采用了反复听唱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
四)表现歌曲: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意境。
老师提供给孩子四个方案,A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彩笔、图画本,画出心中最美的季节(四季各选一幅最好的贴在黑板上);B喜欢舞蹈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创编舞蹈;C喜欢器乐的同学可利用短暂的时间练习演奏歌曲;D喜欢声乐的同学可聚在一起探讨怎样表现歌曲。
同时,鼓励孩子采用其它方式表现歌曲意境。
2、在充分地准备之后,各组成果展示。
3、教师做小结:小朋友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四季美好景色的赞美,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美,拥抱美好的未来。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适当渗透。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请学生自主发挥,选择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歌曲意境的方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可展现个性的舞台,还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1、老师对本课内容做一小结:鼓励孩子们会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也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一个善于表现美的孩子。
2、师生用音乐语言互道再见。然后在美妙的《四季童趣》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这个环节中,老师向孩子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只要能成为了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说课稿 篇3
一、课前预习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好的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听课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事情,特别是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所加强,自己有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学习本课前布置了以下预习任务:
1、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用横线画出“我”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二、课堂教学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所以,在教学的第一板块,我由谚语激趣,导入新课: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条条大道通罗马’听说过吗?谚语中的‘罗马’在哪里知道吗?”此时,多媒体课件出示罗马广场,师生一起欣赏那美丽、古老的地方。这时,借助声色并茂的画面,学生已能顺理成章说出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字面意思,从而引出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第二板块:交流预习成果
上课后,通过不同形式朗读课文、组内交流和全班展示,检查同学们的生字掌握情况以及对词语的理解情况。
第三板块:整体阅读,概括大意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共同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读完后,再次默读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意见,最后共同明确: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讲了作者人生途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第四板块: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本环节中,我想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思考: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读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这样,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读、画、说)可以培养孩子合作的能力,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理解: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②假如你发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在反复朗读之后,引到学生说说在学习中自己有什么收获,父亲的话给了你什么启示?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力争做到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重点语段,让学生自己的思想进行运转,从而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这样学习所得比老师直接教给要来的记忆深刻。当然也不能听之任之,对于他们所找到的句子,在理解之初还是先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有了一个大方向之后,才让学生自己思考那些细节。老师再做适时的引导,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设计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板块:拓展总结
同学们在学完课文后再一次回顾,读一读、背一背父亲的话,说一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想一想:当你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你将如何去面对?这样,不仅加深了课文的印象,同时联系实际真正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也就突破了本文的难点,让学生明白了: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这时,让学生尝试练笔把心中要对自己说的话写出来,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了共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小组评议,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思议结合”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说板书设计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希望
努力 战胜困难 成功
顽强意志
我的板书采用的是书写关键字,这一板书方式在于突出本课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课文讲述的“我”的故事找出关键词,最后得出只要带着希望出发,经过努力和拥有顽强的意志,就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说课稿 篇4
一、说活动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鼓励幼儿敢于体验探究,培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班的孩子对动物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初步的了解了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大班孩子课余时间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但是幼儿关于动物的知识和经验都是零散的,需要老师给予他们规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如鱼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对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会认为"鲸鱼也是鱼、墨鱼也是鱼等"。所以这个活动《它们都是鱼吗》,一方面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另一方面也激发孩子探索、热爱动物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目标1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目标2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是组织实施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使本次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能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们做了以下的准备:
知识准备:事先在生物角对鱼有过观察,并且对于哪些不是鱼的话题有很大的好奇心。
物质准备:《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四、说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操作纸偶,以故事引出话题
鲫鱼刚刚搬了新家,看见邻居小金鱼就热情的招呼"金鱼妹妹,你好,我是来和你做好姐妹的鲫鱼,见到你真高兴"。
"你是我的姐妹?你长得这么丑,才不是我们鱼类家族呢?"
鲫鱼说:"虽然我没有你漂亮,可我也是鱼啊?"金鱼就是不相信,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办呢?孩子们来评评吧!
【大班的孩子最喜欢打抱不平、调节矛盾,以这样的引题,容易激起孩子探究的欲望。】
3、自主探究:幼儿尝试概括出鱼的共性
1)幼儿自由发表理由以及依据
"孩子们,鲫鱼到底是不是鱼呢?你们来说说理由吧!【让幼儿有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
2)教师将幼儿的陈述理由用对比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呈现共同特征。【孩子们表达的都是零散,如何帮助他们把零散规整,表格记录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孩子很好的明白大家的意见。】
3)"小博士"总结
到底我们发现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听听小博士怎么说吧?【科学的探索活动最终要导向正确的科学观,要给孩子的探索做一个定义,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下次更积极的探索、发现。】
4、辩论赛:将探索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中
【科学的探索最终是为了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1。出题:如"甲鱼"是不是鱼"(运用新经验判断,加深鱼概念的形成)
2。判断
独立思考,通过举笑脸牌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形成两队不同的意见后,双方分阵地相对而坐
3。阐述理由,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明确鱼类的特征。
4。调整
在辩论的基础上,幼儿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调整,并让调整后的幼儿说出理由,一次思考的机会。
5、再次探究,激起下次活动的欲望
教师出示"鲸鱼",问:"你们觉得鲸鱼是鱼吗?"其实它不是真正的鱼哦,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吧。
【既激发幼儿下次探索的欲望,又引导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看书、查资料】
五、活动特色
1、注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是一次真正的如何"渔"的教学,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孩子,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自由的讨论、自由的选择、宽松的辩论赛,让孩子自主的思考、调整、反思,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根据大班孩子好问、好帮助人、喜欢竟赛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孩子定能充分的融入到活动中。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设计理念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遥望拉萨美丽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课的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标还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些要求又如何在本堂课中得以落实呢?
网络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在“全球村庄”的`时代,学生急速变化的思维无法抗拒地在网络上奔驰着。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开放和深刻自己的思想,他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网络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通过网络自由、交互、开放的优势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借助网络的翅膀,《拉萨的天空》终于可以在更广阔的教育文化空间放飞了。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鉴以上认识我从三个维度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内容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学习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必要。与其整天把幼儿看管得紧紧的,不如教会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鉴于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幼儿年龄小,不处在未成年期,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我利用经常发生在孩子周边的生活经验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从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精神。
三、说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分析和幼儿情况分析,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我为本活动定出了两条教育目标。第一,让幼儿知道几个常用的报急电话,并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第二,增强幼儿的自保护能力。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活动知道几个常用报急电话,学会保护自己。难点是: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
四、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幻灯机、幻灯片。(内容是一些突发事件的过程)
2、三 幅有关突发事件图画。
3、一部电话。(供幼儿学习拨打报急电话)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才能使幼儿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本活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以幼儿自己探索知识,形成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为主要内容;第二大部分,让游戏活动的知识落实到行为。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放幻灯,吸引幼儿注意力。目的将幼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我让幼儿在“该怎么办”情景中,通过看、说、获取相关经验,“小明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帮他想想办法”,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学习拨打报警电话。要求幼儿不但要说出报急电话号码,而且还要正确拨打电话。这样使幼儿不但掌握知识,而且掌握正确的报警的方法。
第四环节:游戏活动,本活动在幼儿掌握初步的报警知识的基础上,为幼儿设置一个情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
六、说活动延伸:
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报急电话号码不一定全记住,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牢记。我在活动室摆放一个电话,供幼儿游戏时练习拨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多想去看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诗歌。诗歌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北京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析学情
低年级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巧妙利用,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浅入深,不断提高。鉴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自去过北京,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的风光,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三、说理念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四、说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椎》要求,结合新教材重点和学生特点,《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为:
1、知识目标
巩固13个生字、8个词语及2个偏旁,会写“足、走”2个字。
2、技能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听、说、读、写全方位的培养。
3、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教学是重点;读好诗中的长句子,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是难点。
五、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首先出示北京的挂图,配以优美的语调讲解北京的各景点,并配以悠扬的乐曲,之后请学生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出学生的情感。我还通过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2、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学生来说,这一刻,他们和山里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续情,请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升旗场面读出来,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我又抓住时机请学生一起体验:如果你现在站在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现场,你会怎么做?接着,借势请学生再欣赏北京的其他著名的美景,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现在,你最想对北京说些什么呢?通过相互的交流,学生的情感再次与课文中情感产生共鸣。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诵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国之情已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了。
3、情感的升华:
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目标、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安排了一个环节:看谁能把山里孩子的心愿读出来。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在学生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学生已经完全置身于情感世界,充满了对北京的向往。
六、说教后反思
1、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特点,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在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真正从学生出发,使学生快乐求知的有效手段之一。
2、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板,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在设计板书时,力求新鲜、有趣、贴近学生,希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说课稿 篇8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2.2光的反射》首先,我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特点、作用:光的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本章的知识体系来看,光的反射定律既是全章的重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研究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本节进一步研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知识是学习下一节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基础,研究方法和技能又能迁移到“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上去”。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我拟定的本节课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2)观察日常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光的反射定律简洁、对称、和谐,从中领略到物理学中的美
2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3、教学难点: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光路通过多媒体真实、直观的显现出来
4教学关键:在实验中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主动地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二: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在科学探究思想的指引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动手、动脑、观察。交流。
三 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复习了上一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也开门见山,引入本节课需探讨的课题,省时高效。
2、讲授新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师生同画光路图提出问题学生猜想教师学生共同实验探究归纳光的反射规律。
3根据规律绘图
4引入光路可逆性
5由现象引出漫反射与镜面反射比较其区别
6光的反射应用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地位学情: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与文化积淀。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有处理信息和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结合远程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远程多媒体教育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理念设想: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数学教学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及知识经验上。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及方法经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彰显美学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圆与人们的生活、建筑、人文艺术和实际应用等息息相关。
(二)、目标设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
2、技能目标: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画面、图像、演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含的美学价值。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即通过多媒体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于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难点特制定
1、教法:以学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学法: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二、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现大自然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课件展示,宇宙星际、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体如鲜花等)
(二)、探究新知
1、创作圆:
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作圆,方法工具不限。同时教师课件演示一两种作圆的过程方法,以启迪学生。)
2、学生完成后我会提问:
(1)你是用怎样的方法画的?在学生作答间我会适时做出科学的评语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
r表示。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课件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展示)
(2)同时根据课件图片请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再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学生探索
(1)此时我会播放课件--以半径旋转并标有直径的圆,请学生观察分析并且提问你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等。
(2)我再结合课件图片总结:圆的半径在旋转中,与圆的直径重合时,半径只有直径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
给答对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件展示两个分别以半径和直径旋转的圆)
(3)接下来我会再问那圆有多少条半径和直径呢?为什么?学生自己看着旋转的圆自己总结,我适时做出评述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4、知识延伸
(1)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时都用到些什么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鉴一下经验好吗?学生: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课件播放(可能会用到的工具如硬币、线、笔、圆规等)。
(2)此时我会装作很着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直径8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一块钱的`硬币?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半径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为难(我再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
(3)接下来我再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重复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越大。半径越小、圆越小)
(三)、知识反馈
1、请同学们用圆规画出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之后相互检查以巩固刚才所学的方法。
2、解释生活中的圆的相关运用如:
(1)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2)飞标标靶的靶圈为什么是圆的?我会适时引导加以巩固。
(四)、知识拓展
1、史料连接:有关圆的知识、名言、名句以及网页链接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课件展示)
2、圆与生活:(课件展示圆与人们的生活如鲜花、日落、小桥流水、雄壮美丽的建筑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体现有圆的应用的物体等等,使本课知识得以拓展,学以致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三、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无数条r=d/2d=2r
直径半径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小棒20根、投影仪、课件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1、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读法等,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经验,既喜欢,又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3)、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独立分——自己轻轻说——全班交流
2、认识新朋友
(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
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
(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说说它各部分的含义吗?
下面的几种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请你写在本子上。
(3)、观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这几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游戏:闯关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
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设计意图]:创设了“闯关”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应用。说一说、分一分这题是看算式让孩子分图,是个逆向思维,有一定的难度,激起孩子的挑战欲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2、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座位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2 ÷ 2 =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2 ÷ 3 =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说课稿】相关文章:
电荷说课稿05-11
跳水说课稿05-12
《匆匆》说课稿04-28
欢庆说课稿02-19
《松鼠》说课稿02-17
《童趣》说课稿06-09
《坐井观天》说课稿06-21
《燕子》说课稿06-24
《水》的说课稿06-09
《鲸》说课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