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9-01 03:09: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说课稿模板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语文说课稿模板九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

  ①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能力目标: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

  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高兴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 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提问思考,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新课教学

  严格体现“三为主原则”,以读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导读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合作,逐项分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听录音范读

  加强听力训练,正音、断句、模拟人物语气,为下一步诵读作好 铺垫。

  (四)文言词汇及句式的教学

  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采用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归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通假字(4个)、词语辨析(且、焉、之、其、于及一些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倒装句、反问句)及难翻译的句子,这样,便可轻松完成任务。

  (五)课文讲析

  1、故事情节的教学

  让学生找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办法、行动、影响等有关语句,突出一个“难”字,一方面加强朗读,另一方面为下面的讨论张本。

  2、愚公形象的认识和神话结尾的作用

  愚公形象认识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对比入手来分析讨论,特别是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宜分角色朗读,从人物对话及语气角度全面理解愚公。神话结尾是本文的难点,它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实质上也是对愚公精神的一种高度肯定。只要从现实出发,从肯定愚公精神角度出发,即可突破这一难点。

  3、重新认识智叟

  传统教材认为智叟不“智”,但他的话也很实际,因此重新认识智叟便成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打算从为何“无以应”角度入手深层挖掘,从而认识其也有“智”的一面,力求有所突破。

  4、寓意的教学

  归纳寓意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在移山与搬家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然后归纳,放MTV,拓展课堂,活跃气氛。

  五、德育渗透

  学生自由发言,重在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本文实践性强的特点。

  六、指导背诵(力争当堂背诵)

  1、愚公先斥后驳

  2、有些句子运用了顶针手法。

  七、作业布置

  1、加强巩固练习《中考模拟题》

  2、注重知识的迁移,对比阅读。

  八、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不愚 智叟也智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黔之驴》是语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2.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挖掘老虎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的寓意,学习本文言简意赅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本文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和本文启发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寓意。

  3. 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学会翻译文言文并理解本文寓意.

  确立依据:课文篇幅短小,句式紧凑,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兴趣浓,多次诵读后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本文启发了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所以把诵读和理解寓意作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方法.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

  确立依据: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是学生作文常用的方法,同时,词汇的积累也很重要,所以把本文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对成语的理解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教学媒体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等教学方法。利用教学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教学媒体的`运用及对解决本课重难点方面的作用我将在以下教学具体环节中逐一说明。

  三.说学法

  通过教学媒体的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实现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全面掌握文言基本实词的含义,自主翻译全文。体会文中描写老虎心理的词语,理解寓意。为此我设计的主要学习活动有:

  1. 跟读,通过形象逼真的画面进入文章的意境。

  2. 圈划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3. 概括文章内容,明确老虎心理活动变化的三阶段。

  4.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寓言的寓意,体会老虎和驴各自的象征意义。

语文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小路》一课的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故事:鸭先生门前有条既美丽又干净的小路,小动物们都很喜欢它。但由于大家不注意保持环境卫生,造成了小路变得脏乱,失去了往日的美丽。当大家意识到之后,又齐动手把小路打扫干净,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结合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2、让孩子们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孩子们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教学难点是:

  第八自然段鸭先生所说话的朗读与感悟。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积极落实新课程新理念,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和“读悟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将读文与感悟相结合,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三、创设情境,角色朗读

  四、情感朗读,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下面详细介绍教学环节:

  一、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老师直接点明新授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美丽的小路》这课的生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随后,老师板书课题时,故意将题目中的“路”误写成“鹿”。如果学生能自主发现其中的'错误并质疑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及鼓励;如果学生一时没有发现,教师指名让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质疑。两个“lù”字同时出现,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并说一说为什么在课题中是这个“路”?学生交流后,教师重新纠正板书。

  【导入环节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自主质疑的愿望,使学生理解并区分了同音字,也引领了学生回顾了课文的内容——描写的是一条小路。】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借助课件出示填空:“鸭先生的门前有一条(),由于大家(),小路变()。后来大家认识到(),小路又变得()。”学生汇报填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篇幅较长,教师以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搭设扶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创设情境,角色朗读

  此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和“读悟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第一段

  请学生自由读本段,出示填空:这是一条()的小路。根据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为什么这样说?从哪儿看出来的?教师相机板书“美”,并指导朗读。(采用个别读、齐读、合作读等方式进行。)

  当学生汇报填“长长”时,请学生试读,读出长的感觉。当汇报“美丽”时,教师顺学而导: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花花绿绿”和“五颜六色”进行朗读和感悟。接着提问:你都见过那些花的颜色?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生接“五颜六色”,请学生通过指名汇报朗读,并在评价中读出美的感觉。【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朗读感悟,不仅将读与悟紧密结合,而且也拒绝了传统解词方法,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渗透了对词语的理解方法。】

  随后提出:“如果你走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汇报后,教师引导读二三段。【积极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提高想象力,发展了语言。】

  (二)第二、三段

  自读这两段,看看兔姑娘和鹿先生说了些什么?生读后汇报,教师出示读这句:啊,多美的小路啊!指名读,师生互动评价时,教师随机提问:这位兔姑娘(或鹿先生),你为什么要“轻轻地”(或“慢慢地”)走啊?【使学生深入角色,进入文本,换位思考,为下面的朗读做好情感铺垫。】学生汇报后,采用指名读和男女生分读的方式进行。

  (三)第四段

  教师语言引导:这样美丽的小路朋友们喜欢吗?(喜欢)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读第四段的第一句。采用师生接读的方式:谁(朋友们)都喜欢在美丽的小路上干什么?(散散步,说说话)

  教师边复述第二句,边出示小路变脏的情景图:许多垃圾苍蝇飞来飞去,让学生借助插图自由发表意见,师相机板书:脏。【课文篇幅长,本段作为过渡段轻处理,注重教学中的详略,使课堂学习更为高效。】(四)第五—八段

  这部分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我分为三点来说明。

  1、教师语言过渡:美丽的小路变得不美丽了,那么小动物们对小路的态度变了吗?是如何变的呢?请学生自由读5-8段,找变化。

  当学生汇报“皱眉”、“捂鼻子”、“叫”、“拍脑袋”等词语时,适时提问:大家为什么会这样做?请学生加动作表演读。如果学生没有发现语言上的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除了动作表现上有变化外,还有哪个方面有变化?随生汇报,相机出示三个人物说的话,出示一句读一句。

  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咦,美丽的小路哪儿去了?

  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

  2、接下来采用句式比较的方式,指导朗读和感悟:(1)这三句话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不可以把这三句都换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为什么?请学生分角色读,师适时总结: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2)创设情景:采访,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看到这样的小路心里是什么感受?(奇怪)多种形式读,评议。(3)小组内分角色表演读,可以带上头饰。

  3、引导学习第八段:这样美丽的小路怎么就会变成脏兮兮的了呢?当学生汇报“这都怪我!”一句时,师顺势而导:为什么这样说?随生汇报后,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此时的鸭先生心里是什么感受?(后悔自责)请学生带着后悔自责的心情进行情感朗读,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当汇报“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请学生带着坚定、充满自信的语气进行朗读。

  【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及个体差异。以读代讲,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各感官,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抓住语言训练点,将训练与读书感悟融为一体,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第九---十二段

  引导学生想象:鸭先生会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吗?齐读第九段后,师相机板书:干净/美丽。接着教师继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练习表达:看到小路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动物说的话来读,大胆的夸,夸小路的美,夸小路的香,夸小路的亮。最后师生合作读10—12段。

  【在一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表达和展示的空间,不仅为后面的情感朗读蓄势,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配合朗读中,提高了合作的意识。】

  四、情感朗读,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师生合作情感朗读。

  2、展开想象:你希望美丽的小路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将来依旧美丽)如何才能做到?(要保护环境)

  3、开展小调查活动:我们周围的垃圾是从哪来的?应该到哪里去?

  【将语文学习领向更广阔的空间,建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中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注重朗读感悟,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真实有效的发展。

  附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路

  美丽脏乱美丽

  保护环境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老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学生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老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学生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老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学生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学生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学生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老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学生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5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浓缩语词,把课文读薄

  一度浓缩,把课文读成几个句子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师一笔一画地板书:姥姥的剪纸,字迹端庄秀美。)

  师:作者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姥,叫起来很亲切。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

  生:(齐)姥姥。

  师(微笑地示意一学生):你来叫声,注意儿化。

  生:姥姥。

  师:你再来叫,就叫一个字。

  生:姥。

  师:好听!挺亲切的。同学们,笑源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读了几遍?(学生回答略。)现在请大家在课堂上再读一遍课文,这篇课文生字新词比较多,特别还有几个多音字,要力争把它们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往事?明白吗?好的,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开始。(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我发现有的同学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抿着小嘴笑了起来,看来,你们被文中的“我”和姥姥吸引住了。好,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新词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两组词语,左边一组:啧啧赞叹、刷刷刷刷、悦耳至极、清清爽爽;右边一组: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

  师:屏幕上有两组词语,左边一组,右边一组,大家一组一组地自己先读读。(学生自由读。)

  师:来,谁来读左边的这组词语?

  生:啧啧赞叹、刷刷刷刷、悦耳至极、清清爽爽。

  师:读得不错。我们来看这组词语,先看第二个词语,“刷刷”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老师把它们放在了一起,课文中指什么发出的声音?

  生:剪刀剪纸时候发出的声音。

  师:这种声音你听过吗?感觉怎样?

  生:听到过。感觉很轻快,很短促,很好听的。

  师:是啊,这声音带给人的感觉是轻快的,短促的。那么,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你来试一下,行吗?

  生(轻快地):“刷刷刷刷”。

  师:这种“刷刷刷刷”的是声音在作者心目中真是——悦耳至极,谁来读这个词语?

  生:悦耳至极。

  师:大家请注意这个“悦”,为什么用竖心旁呢?

  生:跟“心”有关。是说这声音传到耳朵里,心里觉得很舒服。

  生:这美妙的声音让人听来觉得无比得愉悦、快乐。

  师:看来这种短促、轻快的声音一直钻到了作者的心里去了。

  师:这种“刷刷刷刷”的是声音在作者听来还是——清清爽爽的,你来读这个词语。

  生:生:清清爽爽。

  师:师:清清爽爽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清清爽爽的声音传入耳朵,让人觉得无比纯净,没有一点杂音。

  生:清清爽爽是听上去很清楚、很爽朗的感觉。

  师:“爽”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请看屏幕。(点击课件,呈现“爽”的三种解释:①明朗、清亮;②率直、痛快;③舒服。)你认为清清爽爽的“爽”应该选择哪一种?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一种,是明朗、清亮的意思。

  师:是的,清清爽爽的声音是明朗的、清亮的。搞清楚了“爽”的意思,我们还要会写这个字,拿起笔来,在课文后面的空白处跟老师一起来写一个“爽”字:注意笔顺,先写一横,再写中间的四个小叉,多像抱得很拢的四个小孩,最后写人,一撇,一捺,要舒展开来,要不然,四个小孩待在里面就不“爽”了!(学生随老师写一“爽”字。)

  师:这种“刷刷刷刷”的声音还引来了乡亲们的——啧啧赞叹,“啧啧”一词是从口语中而来。(教师模仿口语中“啧啧”的声音。)谁也来模仿一下?

  生:(一学生模仿口语中“啧啧”的声音。)

  师:你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啧啧赞叹。

  师:右边还有四个词语,谁来读?

  生: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

  师:这里有两个多音字,“左邻右舍”的“舍”是个多音字,这里读shè。“择菜”的“择”也是个多音字,读成zhái。大家跟老师读:左邻右舍、择菜薅草。

  生:(齐)左邻右舍、择菜薅草。

  师:你帮助妈妈择过菜吗?

  生:择过。有时妈妈买菜回来,如果有空,我就会帮助择菜叶。但是,我不知道“薅草”是怎么回事?

  师:“薅草”就是用锄头薅去庄稼地里的杂草,是这样一个动作。(教师模仿“薅”的动作,学生竞相模仿。)

  师:课文中还写到了姥姥干的哪些活儿?

  生:洗衣服、纳鞋底、淘米、喂猪……

  师:后边的'两个词语,其实是姥姥的两幅剪纸作品,是吗?

  生:(齐)是的。

  师:一幅叫——生:(齐)“喜鹊登枝”。

  师:还有一幅叫——生:(齐)“牛驮小兔”。

  师:“驮”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不要在大字的右上方多加一点。

  师:是啊,千万不要画蛇添足。来,我们来齐读第二组词语。

  生:(齐)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

  师:看来,同学们词语学得不错,现在请你选择这两组词语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往事?请大家先准备一下,自己在心里想一想。

  (学生静默思考片刻后。)

  生1: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刁难”姥姥,蒙住姥姥的眼睛让她剪“喜鹊登枝”的窗花的往事。

  师:哈哈,当时的我是个小调皮蛋。

  生2: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姥姥给我剪“牛驮小兔”的窗花的往事。

  师:是呀,关于牛和小兔主题的窗花,姥姥可不止给我剪一张“牛驮小兔”呢!

  生3:作者还回忆了姥姥剪纸时剪刀发出的刷刷声和乡亲们的啧啧赞叹声。

  师:是呀,那声音在作者心目中是如此得清清爽爽、悦耳至极!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读着读着,就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成了几句话或者说是几个画面,我们看到了姥姥剪窗花的画面,看到了姥姥干活儿的画面,看到了作者“刁难”姥姥的画面,还听到了姥姥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

  二度浓缩,把课文读成一个词语

  师:是呀,姥姥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令作者魂牵梦萦、欲罢不能,请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的哪那一句话最能够表达作者的这种魂牵梦萦、欲罢不能的感觉?

  生:“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师:就是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大屏幕出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语文说课稿 篇6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课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动物脚印的形状和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1、教材地位。

  本课是最后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因此在全册便起着“巩固识字,用学到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朗读课文,能提出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讨论解决。”等作用。

  2、教学目标。

  我安排两课时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学习,本目标为第一课时。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本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认识“虫、目”两个偏旁,理解课 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针对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联系等,确定本课时的重难点是一致的,即自主识字和朗读体验。

  二、说教法。

  泰勒说过:教师的责任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依据教材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境法。

  情境教学符合低龄孩子的年龄特征,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条件。上课开始,利用课件播放雪景图,我扮演冬爷爷,引领孩子进入课文的学习,让孩子沉浸于下雪的氛围,把激励与情感带入课堂,做到课伊始,趣即生。

  2、自主识字阅读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也是这册教材最后一单元中的主体课文,学生已经能利用平常积累的方法来识字、阅读,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采用此方法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养成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习惯。

  3、朗读体验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知。这是一篇琅琅上口的韵文,孩子有着极大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初读熟悉课文之后,带上表情把内心对文本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既有助与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孩子感受朗读的乐趣,不会让学生的朗读束缚在一个框架中,不会让真实美好的感受游离于生硬的朗读技巧中。

  此外,还有质疑法,分工合作阅读法,在上述教法中,最主要教法是朗读体验法,因为文本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孩子从读中感受、体验。

  三、说学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重要,让学生“会学”比“学会”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学法。这节课主要让孩子学会朗读体验这一方法,懂得自主识字和与人交流,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阅读、思考、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雪”是南方孩子难得见到的,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雪景的图片,并和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布置黑板(黑板上贴满“雪花”),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进入下雪的氛围。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事先我布置学生观察小鸡、小狗、小猫、小鸭等动物的脚印,并把观察到的说一说,这样也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我根据儿童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感知小画家是谁?事先播放课件,老师扮演冬爷爷说:我是冬爷爷,秋去冬来,我来到了大地,大地将会有什么变化?是呀,大地像铺上了白地毯,今天我还邀来了一批动物王国的朋友,你们瞧:它们是谁?出示贴图于黑板上。这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读文,自主分层识字。

  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即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又是一种激励手段。要想把课文读得熟、演得好、就要先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出示生字)

  (1)独立自主解决已认的字。

  学生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对于认识的字,读一读,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表扬自己一下。对于不认识的字先画个“?”。然后再给自己的同桌读一读、比一比,看谁不用老师教认的字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使孩子树立起认字的自信心、自豪感。

  (2)小组合作解决认识的字。

  低年级的孩子合作能力较差。为了培养这一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识字效率,所以对于不认识的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合作小组都有4名成员构成,成员都有分工,小组长负责整个合作活动。首先,小组长帮助认字有困难的同学记住要求认识的字,接着在“考一考”的环节中,各小组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用各种形式把字认牢。

  (3)多种形式,自主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后,各小组都急于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时可找几个小组来展示一下认字的程度,有的小组可能派一名代表,有的小组可能一起读,也有的小组可能轮读。总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时,可能有些小组没有参与,为了扩大参与面,可以同学们想办法比赛读。有的同学可能想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读,也可能是男、女生对读。这样参与面广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高了,认的字也牢了。

  (4)回到课文中识字。

  识字不能脱离语言环境,最后再让孩子到文中识字,巩固识字的效果。

  2、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对于低年级的课,我基本上采用“多读少讲”的策略,让孩子在读中悟,悟中知。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音。(2)学生小组内读文。做到把课文读通,同时质疑解疑。(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4)男女对读、指名读、评读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读书中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就会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精彩些,读给大家听,他们才会读中体会,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质疑时,我也尽量让学生相互解答,引导他们学会学习,从而解决“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等问题。

  3、拓展延深。

  在此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小画家除了能画“竹叶、梅花、月牙、枫叶”还能画什么?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想象,同时还进行语言训练。

  (三)分层作业,自主选择。

  1、续编儿歌

  看,雪地里又来了一群小画家。(出示:狮子、小鸟……)请你当回“小诗人”为他们编儿歌。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有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谓一举多得。

  2、请你完成一幅有关“雪景”的图画日记。

  (四)小结:体验成功,树立参与的自信。

  成功是求知者的有力支柱,自信是成功的动力,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获得成功。所以,在最后小结后,我让学生美美地读文成背文,展示给喜欢的小伙伴或者是老师,在让他们为你评一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悟理,扎实训练以“趣”字贯穿,学生的创新火花将在学习过程中时时闪烁!

  板书设计:

  17、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图 小狗图 小鸭图 小马图

  (对应贴上脚印图)

  竹叶图 梅花图 枫叶图 月牙图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村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组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的单元。《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学生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春天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体验,教师应通过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如诗般的意境及春天带给人的快乐。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短小精练,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兴趣。

  本课的目标设为

  1、学会“村、居、醉、烟、童、散、忙”7个生字,会写“忙”字。

  2、能通过图文结合、乐文结合、动静结合,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目标1、3、4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提出的,目标2是依据单元的主题和学生喜欢用多种方式来学习的特点而提的。

  四项目标中,我把目标1、2、3作为学习重点,因为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朗读。难点为目标4,这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汉字不久,就让他们感悟语言之美,会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游戏激趣,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3、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上让学生对词句质疑并借助图画去解疑,还有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通过自读自悟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等环节都真正的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而学生回报你的将是惊喜。

  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三、说教学过程

  ㈠“摘苹果”游戏导入,激发学诗兴趣。

  小朋友,你们瞧!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让我们一起去摘下它们吧!但要摘下它们可不容易,得会背苹果背后藏着的一首诗。

  游戏后小结:看来大家这次不仅是苹果丰收了,而且还是诗歌的大丰收。

  导入:你们还想在自己的诗歌宝库里再添一首诗吗?那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歌《村居》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充满童趣。课前通过游戏情境设置既复习了以往背过的诗歌,又激起了他们对学诗的愿望,真可谓“课伊始趣已生”。)

  ㈡、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质疑问难。

  1、出示诗歌,自由轻声读,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了做个成功的手势。

  2、出示7个生字:①练读;②指名读;③猜读(请一生上台不让看到生字,师指定一个生字,他再转过看指着黑板上全部生字中的一个问:“是不是× 字”猜对了大家就说:“是×”,他就回去,猜错了大家说“不是×”,这位同学继续猜下去,猜中为止);④齐读;⑤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3、指导书写“忙”字,①学生观察“忙”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试写;②师范写,强调“忄”的写法;③生再练写;④同桌互评,把认为写的好的字打上圈。

  4、再读古诗在不理解的词句旁注上“?”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识字教学我坚持的是“多次复现”原则,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去识记字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写字环节我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一步把阅读和质疑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疑,在疑中加强读。)

  ㈢诗之境,画中悟。

  刚才有的小朋友对有的词句不理解,现在请看看这幅图就会懂了,我把与古诗内容相应的一幅画出示后,学生便进入了自主探究之中。(“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有了疑问后,能使大脑抑制转为兴奋,使他们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教师则要为他们营造恰当的氛围,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每一行古诗对应的画面,学生就会指着草地和黄莺念“草长莺飞二月天”,指着杨树、柳树念:“拂堤杨柳醉春烟”;指着放风筝的儿童念“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直观的图画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并且弥补学生思维不成熟的缺陷,填补了想像与联想的空白。)

  ㈣诗之韵,读中品

  通过前一环节,学生已经初步进入了情境,此时是学生朗读的最好时机。我设计了读的三部曲:第一步多种形式合作读,如表演读、分行读、比赛读、齐读、评读(有的读,有的评价),读的`方式小组可以自主选择;第二步展示读,教师要及时点评,并要穿插自己的示范读);第三步闭眼想像读。(如果说一堂课是一部由师生共同演奏的乐曲,那么其主旋律应该是读。尤其是诗歌教学,一定要将读进行到底,韩愈在《讲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中”。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时还需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㈤诗之趣,乐中吟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在学生充分地读诗后,如果出现一点音乐,可以增加气氛,加深记性,更重要的是能拨动人的心弦,我选用了一个悠扬的曲子《湖岸黛柳》,此曲的意境、情趣与这首诗相符。我相信当乐声响起后学生的身心一定都会沉浸其中,他们的读书声将与乐曲声融合在一起,我要把它录下来,让他们有成就感。

  ㈥诗之情,玩中感

  我想这时学生的心里早已按捺不住了,他们也多么想出去感受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啊!这一环节刚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我要带他们去附近一个景致相似的地方放风筝。(要感受到放风筝的情趣,必须让孩子去亲自放放风筝,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情境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之中。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天地,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更真的情感。)

  最后布置作业:回家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下节课举办诗歌朗诵会。(新课标前言里讲到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这一能力一定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巴迪的父母的不同评价对孩子所起的作用。

  3、通过学习,总结生活中对爱的点滴感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

  教学重点: 从父母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对孩子的爱。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构建“导——读——悟——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人的一生会得到很多不同的评价,它们会给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老师这儿有一首诗歌,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配乐朗诵)

  2、那么,作家巴迪舒尔伯格小时候得到的评价是什么呢?这样的评价给巴迪的一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九课。(齐读课题)指导读好题目。

  【教学开始,用诗歌引入,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预习检查,让学生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三 、简介作者,

  1、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作家巴迪舒尔伯格的相关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师这儿有一些他的相关资料,谁来帮老师读一读?(出示,)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2、好,通过交流,你们认为巴迪现在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自由发言)

  四、设置悬念,精读课文1到14段

  1、是啊,现在的巴迪已经成为一个出色的、了不起的作家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的那一句话最能表明现在的巴迪是个出色的、了不起的作家?(指名说出,全班朗读)

  2、巴迪取得的成绩和谁有关系?大家读课文1到14段的自学,在说书中做批注。

  3已经有答案的同学可以和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交流。

  6、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追问:我有什么反应? 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同的爱。

  【在教学中不把重点放在死抠词句上,而给学生留下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对于的重点,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突出朗读感悟和领悟表达的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7、演课本剧,感受真情。

  【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经历自主与合作的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题写一写:

  ①“精彩极了”是母亲对我的( ),母爱像( )。

  ②“糟糕透了”是父亲对我的( ),父爱像(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感悟真爱。

  1、师导:是啊,母亲的“精彩极了”是一种鼓励的爱,父亲的“糟糕透了”是一种严格的爱,这两种不同的爱造就了巴迪的成功。那么,你们在生活中也感受到这两种不同的爱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2、播放,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

  3、好,谁先想到了,举手告诉老师。(学生自由发言)

  【拓展延伸有利于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群体资源将得到有效利用。】

  板书是一篇的精髓,它反映了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清冽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7-27

《白鹅》语文说课稿07-22

语文《麦哨》说课稿11-23

小学语文说课稿07-03

小学语文说课稿06-14

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09-20

语文说课稿15篇07-05

初中语文《狼》说课稿08-24

《秋天雨》语文说课稿01-03

《给予是快乐的》语文说课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