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说课稿1
题目:(小、中、大)班(领域)活动《活动名称》
开头可以这样说: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选择《纲要》或《指南》中的一句话,下面是我自己用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觉得好用的
语言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秀,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健康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艺术活动: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科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数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社会活动:属于xx班社会领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环境与社会文化)活动类型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纲要》中指出,……,所以我设计本次教学活动。
如果怕麻烦不想多背,万能的
根据《纲要》和《指南》中的要求,《课题》符合xx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我设计了此次教学活动。
二、说学情
xx班幼儿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此年龄特点,选择此次教学活动。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xx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
认知:了解……理解……知道
情感:喜爱……乐于……
技能:学会……掌握……
四、活动重难点
活动设计的顺利组织和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活动的重难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因此根据活动的目标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结合情况选择两个目标就可以。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难得就是难点,一般来说情感目标比较难,比如喜欢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不是组织一节活动就可以养成的,但是体育活动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幼儿本身就比较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所以这个就不算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征,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学法可以通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说课时间选择一个到两个。这一部分,我把它们是什么,和使用依据都对应着写,大家说教法学法的时候只说是什么就可以了。后面说活动过程的时候,如果你用了什么教法或者学法,后面可以对应着说设计意图。
1.提问引导法:是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提问,并引导幼儿经过思考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依据:《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让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用一个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推动活动的实施。
2.讲解示范法:(体育活动常用)通过用语言讲解并动作示范指导幼儿掌握基本动作技能的一种方法。
依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快速掌握动作的关键步骤和要领,以便顺利开展动作练习,以达成本次活动的(认知或者技能)目标。
3.讲述法:(故事)教师边播放背景音乐,边声情并茂地完整的讲述故事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方法。
依据: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能更精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
4.直观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和视频),让幼儿更加形象直观真实的感受……
依据:通过直观的演示可以使得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幼儿更加形象直观真实地感受到……从而有助于幼儿的理解,促使幼儿很快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5.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游戏和本次活动结合起来,避免单一的活动方式,技能,使活动充满趣味性,又能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巩固(知识或动作)。
依据:《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与教育生活和游戏中。
6.小组合作法: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共同实现活动目标的一种方法。小组合作法可以使幼儿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依据:《纲要》中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和幼儿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7.练习法: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操作/动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依据:练习法在巩固幼儿知识,引导幼儿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幼儿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8.多元鼓励法: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幼儿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的一种方法。
依据:采用多元鼓励法对幼儿的优点进行强化,使幼儿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给幼儿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建议:游戏法,多元鼓励法、小组合作法,提问引导法万能。什么活动都可以做游戏,老师都可以鼓励,分小组讨论,分小组联系,老师通过问题引导。
六、说活动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实现活动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教法学法,我进行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
经验准备:
七、说活动过程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更多说课稿、面试咨询可以咨询我们,服务于您。
关于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习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 意义建构: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 ,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 ,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习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 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习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1)
(2)
合作探究2:当 函数 与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 ( )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 ( ),当 时,x取何值,y 0,x取何值,y ,当 呢?
问题3:对数式 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知识拓展:函数 称为 的反函数,反之,函数 也称为 的反函数。一般地,如果函数 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为
(三) 数学应用
1. 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 )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 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同时通过本题也可让学生总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
(2) ,
(3) ,
(4) , ,
(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 ,比较m,n的大小(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点拨
1.本题的难点在哪儿?
2.你希望不等式的两边的对数式变成怎样的形式,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题也可以从形的角度来思考。
(四) 目标检测
P69 1,2,3
(五) 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六)布置作业 P70 1,2,3
关于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二) 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 有感情朗读;
2、 品味语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 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 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配有较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①停顿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饱满。(师作简要板书)4、 学生再读,思考:
① 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 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 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 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六) 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 文
关于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通读完人教版课程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后,那一幕幕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老人与海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在统领单元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续3篇课文做好学法铺垫。
本课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阅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共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以此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
四、说教学理念
阅读期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阅读之后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思考阅读内容,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书可分为两个课时,我主要说说第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我的课堂分为四个板块:歌曲引题,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初读感知,找到"井眼"——重点研读2---13段,感受老人对海鸥的关爱——总结升华。
1.歌曲引题,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着歌曲中的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瞬间,孩子们被这个不平凡的女孩所感动。女孩为丹顶鹤付出了一切,甚至于生命。这样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升华,情为之所动。随后在转入对文中这位不平凡的老人的学习时,相信孩子们也一样被文中的老人所感动,为文中老人与海鸥之间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所感动。
2.初读感知,找到"井眼"
通过读两块词语,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描绘了两幅画面: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通过这一步,学生就理解了作者的排版布局。
3.重点研读2——13段
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对话。此环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句、段、篇地教学上,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是充分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这一板块分三步走:
第一步:一品"褪色",感受老人的节俭。
找出描写老人外形的句子。让学生抓住三个"褪色"来感悟老人生活的节俭。并补充材料:老人叫吴庆恒,是昆明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无儿无女,当时的退休工资是308块。以当时的生活水平而言,308块并不少,相当于现在的1500元左右,足够老人买一身体面的衣服,买一个像样的包。让学生自然体温老人为什么要过着这样检朴的生活?
第二步:二品"褪色",感受老人的可敬。
让同学们快速浏览2—13自然段,找出老人关爱海鸥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感悟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我让孩子们找出老人喂海鸥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在这一部分我是分四部分都的:第一步让学生抓住老人一呼唤,海鸥就应声而来感悟老人与海鸥之间非常熟悉;然后抓住老人为海鸥取名字感悟老人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子女。第二步抓住很小心、饼干丁、退开一步、围栏上感受老人的细心,对海鸥的爱。第三步抓住节奏一词理解两者之间的默契。第四步抓住老人对海鸥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老人对海鸥的关爱。通过一遍遍地朗读、想象,加上多媒体课件中老人与海鸥的画面,一次次充斥着学生的思维,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第三步:三品"褪色",感受老人的永恒。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阅读教学中对词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某些实际生活的体验,因此,巧妙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创设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加速他们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理解、感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这部分时,我通过收集资料,穿插了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画面,并辅以一段悲伤的音乐。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升华,情为之所动。随后,我立刻在电脑中展现海鸥送老人时那震撼人心的一幕,让学生在音乐"离开你的那一天"的伴奏中集体朗读。并提问:此时,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此时,学生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朗读,仿佛真得成了那一只只小海鸥,表达着对老人的依恋。
4.总结升华。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板书(略)
关于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化石吟》是一首以科学为题材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的人类的伟大。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的节奏韵律之美。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本诗,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设置
1、认知领域目标
①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②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③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
2、能力情感领域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确定的理由和根据]
本课是一首以科学为题材的抒情诗,所以本课的教学,既要通过诗歌来让学生了解奇幻如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要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科学”,故将本课的能力情感领域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重难点确定的根据]
在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在教学中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故以认知领域目标③为重点。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仅限在语文学习的小圈子里,也是不可取的。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既学到有关诗的知识,又了解了自然科学知识。
[重难点突破设想]
激发学生多感官感受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故在研讨重难点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作出适当的评价,通过朗读激发情感,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理解深刻,
四、教学建议
1、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2、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3、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4、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法实施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学法与要求
1、课前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朗读诗歌的时候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学法指导的目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结合诗歌抒情性强的特点。同时体现“四合一”学法指导要明确具体“做什么”“怎样做”等预习及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有“法”可依。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化石吟》说课稿的全部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希望您继续关注语文网。
关于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高教版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美术》教材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内容《色彩基础知识》。本章的目标可分为两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着重了解、研究表达色彩分类与要素,第二部分则进一步了解色彩的调和与应用。在这里,我将以第二部分内容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色彩的产生、色彩的要素等内容,并在前面的美术鉴赏课中积累了大量对色彩的直观感受,可以说对于色彩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学生深入的来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探索色彩的对比、调和及搭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色彩,亲身体验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为后续内容水彩画、水粉画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生活的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色彩与人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理解何为色彩的知觉与感觉、色彩的调和,能够辩识各类色彩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感受。
(二)能力目标:通过讲解、示图、作用辅导,使学生体验色彩给人们带来的共同启示与情感,体会到不同色彩组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让学生在色彩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自我表达能力。继而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够担任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及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学生从色彩知识运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美的创造愿望,增强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色彩的联想及色彩的心理效应并会运用色彩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运用色彩表达事物及情感的能力。
四、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对于色彩,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世界的色彩的精彩和神奇,并通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以及直观的色卡纸、绘画作品、图片等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因此我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学生: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动 老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五、学法分析
学生只“学会”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愿学”,指导学生“会学”。 要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课我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一)自主探究: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己先讨论色彩的不同特征与对应的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游戏学习法: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出于学生的兴趣,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三)尝试操作法:增强互动性,掌握色彩的实际运用。
(四)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整体协调能力,既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在团队合作中突显个体创造能力。
(五)作业练习法:要求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用色彩构成来表现出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的情感。
(六)创新学习法: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观念上突破以前的定式,在表现手法上大胆突破,力求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视听、感受,诱发学生内心对色彩的感受。(以美引疑)
倾听几段音乐,播放中国民乐《喜洋洋》、钢琴《命运》,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生命的不屈。
问题:这两段音乐带给大家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呢?
生:1、欢快的、充满活力的、热情地、奔放的-----有明亮的感觉
2、寒冷的、悲伤的、凄凉的------有灰暗的感觉
问题:哪些颜色可以表现出这两段音乐带给我们的内心感受?
[设计思路]:在本环节中,音乐中的节奏美、曲调美、节奏美、旋律美等,这些美感激发的就是一种审美实践,运用音乐形成同感,实现美感的迁移,强化美感体验,帮学生理解绘画中的色彩美。
(二)新授:
1、黑板上写有4个表示味道的词—甜、酸、苦、辣
出示9种不同颜色的色卡纸。
教师:请从这9种色卡纸中选择可以分别表现以上4种味道的色卡纸(分组讨论、选择,每种味道只能选9种颜色中的一种颜色做代表。)
比较发现:结果90%相同(根据学生反馈,得出此百分比。)
问题:色彩如何与味道有了联系?大家又如何会对色彩的这种表现力的认同如此一致呢?
[设计思路]:把人的味感与色彩感觉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感受和区分色彩的表现性,通过直观法,再一次强化色彩的心理特性和情感作用。
2、色彩的共同启示(联想)与共同情感体验
色彩的情感体验在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甚至不同的地域上有各种差异,但是由于人们的心理、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色彩的心理方面也有共同体验。在感受这些体验以前,先回顾一些以往所学的色彩基础知识。
问题1:三原色是哪几种颜色?
问题2:什么叫色相、色彩的纯度、色彩的.明度?
[设计思路]:这些都是学生在初中色彩知识中的学习内容,提出这些问题,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基础知识,二是为接下来的调色游戏做好准备。
3、出示不同的色卡,让学生自己感受以下几种色彩的共同体验。
(1)色彩的冷暖感; (2)色彩的轻重感;
(3)色彩的软硬感; (4)色彩的兴奋与肃静感;
(5)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6)色彩的华丽与质朴;
(7)色彩的远近感; (8)色彩的扩张与收缩感。
学生有了这些感受以后,对接下来用色彩表达情感有了一定的表达依据。
[设计思路]:此环节是为了巩固旧知识,延续本课第二个环节的内容,使学生对色彩的意义有更丰富很深刻的感受,为学生下面参与活动做铺垫;
(三)学生操练
1、色彩的情感表现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别用单纯色彩组合(不依靠外形轮廓)来表现同班同学的性格特征。
游戏规则:
(1)每组请出一位同学作为被试者,先从9张色卡纸中选择可表现自己性格特征的1—3张,然后交错回到其他组参加游戏。
(2)每组用不容的色彩组合来表现本组被测试者的性格特征,并请一位同学根据完成的习作做简单的说明。
(3)被测试者出示自己所选色卡,看是否与本组表现的色彩组合相近。
[设计思路]:这个游戏是想让学生通过单纯的色彩组合来表达情感,体会色彩的特殊语汇,帮助学生通过色彩来理解纯抽象性的绘画。
·游戏“连连看”:给出若干种色彩,根据色彩在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各种差异,以及色彩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组合,找到适合运用的对象。
问题: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对象就是根据色彩的不同色性进行色彩表现和设计的,你能看看它们都适合什么样的颜色或可以用什么颜色表示吗? 医院 游乐场 交通警示 非洲人
老人 女人 天空 森林
联系日常生活,找一找身边的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关系。
分段欣赏图片(建筑类、生活用品类、文具用品类、食品类、装饰画、标志招贴类)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能增强学生感受力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游戏与涂色练习,解决难点——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素描靠功夫,色彩靠天赋”,色彩是靠感悟出来的,光练习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欣赏部分分类引导学生一起感受了一把同类色与对比色的不同色彩魅力,为下一阶段的设计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2、色彩感悟
出示两张绘画作品——梵高的《向日葵》、米罗的《乐迪幼儿园》。 问题:你能通过画面的色彩,理解此画所要表达的情感吗?
[设计思路]:学生尝试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熟悉同学的性格特征,体会色彩的特殊表现,让学生感受抽象性的绘画作品时,能使他们很自然地体会到色彩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在绘画中所起的作用,并在今后学习中尝试通过色彩来分析、理解绘画作品。
(四)知识延伸,体验创作的快乐。
1、教师演示如何运用搭配色彩。
2、再出示两份色彩搭配的设计图案,供学生欣赏。
3、提出作业要求:以正方形做水平、垂直的疏密分割,在相应的空格中做色彩搭配训练。教师巡回辅导。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绘画练习的。在作业设计上打破了常规的划分区域练习,而是选择了简单图形的色彩设计,这样的图形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色彩搭配上,为了色调的统一,选择同类色的层次变化不仅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画面层次分明效果显而易见。
(五)课堂小结
进行多元评价,师生共同感受画面中色彩的认识之美。
在黑卡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学生欣赏评价
教师点评:通过欣赏和创作你发现了哪些色彩搭配的规律?总结出色彩搭配的规律:对比中求和谐、协调中求变化。
[设计思路] 黑色与其它色彩组合时,属于极好的衬托色,可以充分显示其它颜色的光感与色感,其色彩效果比较明显。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交互进行,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后练习
用点、线、面的形式结合认识色的知识创作表现自己一种难忘的心情。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色彩的心理特性的学习和色彩情感的体验,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将会和以往大不一样,根据美术教学探究性的特点,设计此课后作业,有利于课堂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的运用美术。
关于说课稿7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关于说课稿8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由于这种教研形式有很多优点,所以在各种赛课活动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二、说课的作用
1.由于在说课中不仅要回答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更要从理论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这样教(学),所以,教师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认真思考和钻研,不仅有助于其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因为说课不要求有学生配合,不受场地限制,耗时少,所以开展起来比较自由,易于进行,也能增大教研的容量和密度,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3.说课不仅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因而通过说课能较全面、准确地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三、说课的基本要求:
1.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由于说课的时间一般限制在20分钟以内,加之说课的对象是同行和专家,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环节说得太详细,必须突出重点,恰当剪裁。主要讲述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掌握数学规律、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或措施。
2.简练准确,紧凑连贯
因为说课是针对同行和专家进行的,不必象上课时那样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要求简洁流畅、准确精炼、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自然。
3.简明实用,指导上课
说课的目的是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深入钻研,使教者站在更高的起点来上好课。因此说课一定要务实,重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搞花架子,使其切实起到指导教者上课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
4.表现专长,突出特色
要说出对教材、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别理解和安排,以体现出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就是教师备课时所考虑到的东西。按其内在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1.教学目标:展示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阐述确定目标的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应全面、具体、切忌笼统。
2.教材分析:包括编者意图,本节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及特点,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相联系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灵活多变的教法,一法为主,多法兼用,以形成合力。
目前教师往往比较注意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实际上,教法应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来构建。通用的学法如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总结等。这些一般的`学法应赋与数学的特点,在指导学法时尤应强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中拟使用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可在此加以说明。使用这些手段应考虑其目的性、可操作性、切忌为表演而表演。
4.教学程序:这是说课的重点,一般说来,可按“课题导入──新课展开──例题示范──信息反馈──归纳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这样几个步骤阐述。
(1)课题引入:可以用实例引入,或通过复习引入,或创设故事情境,或利用上节课设下的伏笔、悬念来引入。
(2)新课展开: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着重应阐述重难点的解决、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例题示范:不必详述例题的解答过程,而应说明其来源、功能、学生可能出现些什么错误或疏漏,应采取哪些相应对策。还应考虑到例题、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一个系统,须注意其层次性、承前启后性。
(4)信息反馈:通过提问、板演、组织讨论、交流、练习或小测验等方式收集信息,以便于教师调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5)归纳小结:应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重要的是将本节内容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还可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为下节的引入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6)作业布置:量要适宜,度要恰当。要与本节所学知识密切相关,也可有少量承前启后的题目。
(7)展示板书设计:可将黑板大致划分为几个区域,分别列出标题、概念、定理、例题……的位置或用彩色粉笔、标记来突出的条目。板书应当系统、完整、醒目、工整、美观。
5.教学设计说明:这是说课的教师关于教学的设计思想的说明。主要应回答;
(1)你的教学程序设计的理由(为什么这样教)。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教)。
(3)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何使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在双基教学中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5)例、习题、作业的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概言之,教学设计说明即回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于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口耳目》是识字,写字教学的第二课,语文中的12个字都是象形字,并且配有形象的图片。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应在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学生识字积累的热情,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识记汉字,应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结合字议了解,识记字形。并结合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 ノ丶”3种笔画。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难点是识字形。
二、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过程,必须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
因此,我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制定以下教学方法:
(1)闯关游戏激趣法
(2)图字结合识记法
(3)合作、互助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设计及依据如下:我采用循序浙进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由图文结合识字向形义结合识字。在此基础上,最后达到学生不仅会认,并且学会书写。
具体环节如下:
(1)识字游戏。在上课之初,让学生自己识读教师出示的`前6个汉字。并说说自己是从哪里认识这些汉字的。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学能力。
(2)图文结合识字
①将上一环节认得的字,与每个生字所指的事物进行相互联系,这是一个学生理解字,由形到义的过程。运用图片和教师讲解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象形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来的。
②出示另6幅图片,观察这6幅图片所画内容,通过以上学习汉字的经验,找出与现在6幅图相应的汉字。并说说图上物体与汉字的联系。这种直观的图文结合学习方式使学生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练习写字
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当学生学会运用形义结合,识记汉字之后,有很强烈的书写愿望。而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汉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为学生进一步自学生字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本课采用游戏合作,互助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不仅让学生记住字形,而且还了解字议,增长了见识。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口耳目》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今天执教的《松坊溪的冬天》是实验教材中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松坊溪平时和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象,重点描写了冬天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一、 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爱看课外书,善于积累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决定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长处,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给足时间,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导语引导学生将已内化的的知识和本课相关的内容运用在课堂的说话练习和有感情的朗读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 教学目标设定
一)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的美景。
3.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仿写一句话。
4.默读课文,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的朗读。
三)、教学难点:
1)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仿写一句话。
2)正确划分段落。
三、 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实际涉及导入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导入语设计,主要是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引发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把本来离学生很远的南方高原地带小山村冬天的美景一下子就拉近了。老师用饱满的语言,把自己对冬天的感受说了出来,进一步拉近学生对作者优美语言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2、精心设计导学提示
设计导学提示题,是我备课过程中,最费时间、最用心、最艰难的一个环节。因为我知道,测试设计的是否合适,是关系到课是否能顺利进行的核心。在设计测试题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教研员高老师的有益指导。使我明白了如何出阅读课文的测试题。例如,本节课在写作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先概括再具体的写作手法把景物特点写出来的。设计测试题的时候,我们最早是用语言表述的形式出的测试题。后来高老师帮我们巧妙的设计了表格的形式。这样设计后,学生做起来明了易行,也能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使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更清晰更直观。再例如在设计仿写一段话的内容时,我们开始设计的是仿照课文第17自然段的写法展开想象,把文中你喜欢的一处景物写具体。在最开始试讲中,我们发现学生写起来很困难。后来我们在高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设计了现在的这样的.仿写内容,这样学生做题时的可操作性就更强了。
3、课中交流,各有侧重,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各位老师在听课过程中,会明显感到,我在处理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的时候,用了较多的时间,而且部分内容的处理和讲读课文差不多。这就是我们在备课中一直在思考的,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他在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我们就要以此为范文,引领学生体会。例如在学习溪石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引导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说话。在学习溪水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引导学生把不是排比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以此加深学生对排比句的理解。
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虽然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但是我没有做重点讲解,而是采用了以读代讲的形式。因为这一段的内容写得很美,很多修辞方法、写作方法在第一部分内容里已经出现。在这部分处理中,就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4、总结语升清,学生诵清
在课文的最后,我也借助排比的句式,从课文结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各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引导学生再美美的诵读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即总结语升情——学生诵情。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设想,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诚请各位老师指教。
关于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地毯下的尘土》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本单元所选的四篇童话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提下,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课程标准里提到“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地毯下的尘土》这篇童话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勤劳能干、诚实善良的童话形象,并且通过童话故事的讲述告诉我们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在学习这篇童话时,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米妮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把它称之为知识目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课堂的口语表达能力,我把它称之为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体会故事深意,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二、说教法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浪漫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并不难分析。且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1课时的时间内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学法
学习这篇文章要用朗读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并在分析人物形象和口语锻炼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就是人的美德。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引
1、情景设计
放映《白雪公主》的幻灯片。
相信大家也一定知道它的体裁学生:童话(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放映幻灯片)
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犟龟〉〉等童话作品,并回顾童话的特点。
明确: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幻灯片)
引入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等人物。明确白雪公主之所以得到小矮人们的帮助,是因为她的善良、纯洁。并让学生表达“你最欣赏你的同学、朋友身上的什么品质?”从而调动课堂气氛的活跃。
2、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将有机会走近十二个小矮人的世界,去看一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童话故事。
3、书写标题:地毯下的尘土
作者:莫德·林赛,美国作家。(幻灯片)
(二)诵读活动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向地毯下的尘土,去探询那里发生的故事。分角色朗读全文。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解释:被褥真挚葱茏眷顾津津有味(幻灯片)
(三)品析课文
(1)朗读结束后交流:米妮的形象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想敢说,不人云亦云)
明确:米妮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的好孩子。(幻灯片)
(2)问题探究:
a找出文中描写米妮勤劳能干的语句
提示:①父亲去世早,米妮从小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光鲜。洗盘子,擦地板,把家弄得漂漂亮亮的
②自己出去找工作,来到了树林中的小屋。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她就开始整理房子。她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一个半圆——动作描写(幻灯片)
b找出文中描写米妮善良诚实的语句
“米妮把脸……尘土!”它写出了米妮的诚实——心理描写(幻灯片)
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说一说这些描写是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
明确:正面描写。(学生回答)(幻灯片)鼓励,并引导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什么描写?
明确:侧面描写。例子?(幻灯片)
明确:小矮人非常“高兴和吃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晚上小矮人们回家来了,他们发现炉子里的火烧得红红的,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那位小姑娘,”星星们叫道,“把房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以上这些都是从侧面描写小姑娘的勤劳能干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放映幻灯片)
(四)交流探讨
(1)童话题目是“地毯下的尘土”,可地毯下的尘土却在课文较后面才出现,换成“勤劳的米妮”或“诚实的米妮”行吗?
解惑:《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很有深意,耐人寻味。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讲故事的关键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2)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解惑: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故事还告诉读者要养成“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口语练习
米妮,我想对你说
(鼓励学生勇于解剖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力争不断完善自己,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关于说课稿12
一、 说教材
1、说教材
((燕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郑振铎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朴、感情真挚、浓郁、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有条理地记叙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会认九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3、说教学重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二、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本课教学,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以读为本,读悟交融,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形成新的感知。
2、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使教学直观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课件,呈现美丽的春天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聆听,轻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要闻一闻春天的气息。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想象,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 说教学流程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实到实处,我想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研读第一段。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文2——4自然段,感受春光的美丽,体会燕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下面我想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本课时,共分4大板块。分别是:
一、谈话,引导积累,
二、学第2段,感悟春天的美丽,
三、学习3、4自然段,体会燕子的动静态之美。四、内化,让燕子留驻在心间。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引导积累——首先激情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季节。美好的春天,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背一背,通过背诵春天的诗歌,顺势引导:课文中哪个部分也写了春天的美景?
【本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语文储备,让学生去摸触文本。另一方面,使课堂拥有浓浓的语文味。】
第二板块——学习第2自然段,感悟春天的美丽
出示“微风吹拂着。。。。。。的春天。”这三句话,不止向我们展现一个静止的画面,还有一种生机,微风在动,柔柳在动,草、花,也都赶集似的聚拢来。为再现春天生动而热烈的景象,同时积累语言,我这样安排:
先让学生读读这三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1、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的、细细的,2、微风在柔柔地吹拂,柳丝黄而嫩。等等)当学生说道:他们赶集似的聚拢来。我追问,“赶集明白吗?”很多学生会说“蒲歧九月的时候很多人到集市上买东西,那就是赶集。”因为我们学校的孩子对蒲歧九月印象特别深刻。让学生联系实际,很容易理解赶集。接着想象说话:还有谁去赶集呢?看课件出示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轻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要闻一闻春天的气息。当学生看完图片后,我问: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高兴、欣喜,再让学生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在此基础上,课件放出燕子的叫声,小燕子来了,读读文中的句子:“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这个句子不需要老师讲解,只要让学生读后,给予情景性评价。如:真是一只伶俐可爱的燕子。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我以上的句子朗读指导,尽可能做到品之有味,让学生进入情景,有感而发。而不是给予机械的朗读技巧的指导。】
第三板块——学习3、4自然段,体会燕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教师引入:“燕子为春天增添了哪些生机?请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那个句子写得特别有趣,就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 。【这里的设计,先让学生找准研究点,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然后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别人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新的认识,整个对话过程就会充满创造色彩。】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组织汇报交流。交流过程中,对下面两处重点语句,我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我想分成两个小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小板块:“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我打算这样展开:
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会找到掠过,一转眼,沾着,横掠等词,对于斜、唧,掠过、一转眼这四个词只要学生有所感悟,并且言之有理,我就给予肯定,不作充分展开。主要是“沾”这个词,学生理解到沾是点了一下,肯定没问题,我想引导学生感悟到燕子的调皮,有趣,似乎在跟水波做游戏。所以,给予情景性评价读,如:沾的.太重了,我水波都被你弄疼了,轻一点。燕子,你真调皮,燕子我还想跟你玩。
再让学生想象说话:燕子又飞到什么地方?当它们遇到自己的伙伴,小花,小草,小树时,会说些什么?
接着:指导朗读:这么可爱的小燕子,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快,灵巧。
最后回读:怪不得说燕子(学生齐读:——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第二小板块:研读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赞歌。
学生讨论引导,:你可不可以画五线谱来说明他们的相似之处。接着小结后想象:有些燕子落在第一条线上,有些落在第二条线上。。。。。。就像不同的音符落在表示不同音高的五线谱上,这些燕子一动起来,就好象钢琴家在演奏一首美妙的曲子。你猜想他们会唱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唱《小燕子》。现在他们没动所以说是正待演奏的春天赞歌。齐读这个句子。
回读:这份宁静和悠闲,这份静态下的多姿,怪不得作者这样说燕子,读——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如果说上面是动态之美,这又是怎样的画面。(静态)这样的想法叫动静结合。板书:动静态。 【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以一个大问题为学习背景,让学生在画,读,悟,想象的过程中尽情地体验燕子飞行的轻快,灵巧,和快乐。品味几痕,让学生感悟宁静和悠闲,理解五线谱的比喻,欣赏静态的多姿,意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创造潜能。】
第四板块——内化,让燕子留驻在心间
出示句子: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老师引导:这样一只富有生趣的燕子,这样一只活泼可爱的燕子,你想说什么?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如:燕子,你就是春天的使者,美的化身。
乌黑发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唧唧的叫声,轻盈的身姿,永远留在我的心目中。
最后老师深情朗读(我心中的燕子)你想对燕子说什么,让学生尽情诉说自己的独特心声,整个教学营造一种和谐的情境,洋溢着感性气息。
第五板块——作业超市
仿写: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请你模仿写燕子的写法,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写一段话。
背诵: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一段话。
绘画:想象心目中的燕子,画一幅(春燕图)
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第一题运用第一段写作方法学以至用,举一反三。第二题体现语言的积累过程。第三题诗歌也感悟相结合,诗即是画,画也成诗。
四、说板书设计:
飞行的美(动) 停着的美(静)
掠 几痕细线
唧 几个小黑点
沾 象正待演奏的曲谱
关于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比大小。
2、教材简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现出郑强和李明参加演讲比赛,郑强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得分高,然后给出张华得9.96,让学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题,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方法,本节课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⑴通过活动,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⑵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掌握比较几个数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
⑶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比较大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内容也比较枯燥,但其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课程注重小数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景,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意义。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创设生动具体的教育情景,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使他们自主的投入学习。我在本节中首先通过展示少年演讲这一情景,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角色,开展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学习效果
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应给学生消化吸收的空间,不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程序
设计这一课时,我以学生亲自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也隐含着数学知识的生长点。
2、立足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在引入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是在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想法,恰当给予肯定,然后通过引导,概括出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
3、巩固练习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
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在这节课上,我们也许看不到步调一致的和谐,但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4、总结
让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鼓励总结。
总之本节课的整个过程,力求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在为学生
关于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诵读品味法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 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 浅;深。象征美:物;人;神。第五块:拓展延伸。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 人们去赞美 的牡丹,去鄙视这 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八、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关于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有趣、实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自主探究(感知目标)、讨论辨析(理解目标)、变式训练(巩固目标)、课堂小结(自我评价)、作业布置(反馈矫正)。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
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将进入第三环节:讨论辨析
小组合作探究(1)
让学生观察下列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定长 的所有的点;
(4)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通过以上实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而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问题3: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问题4:某单位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问题5: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问题6: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我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受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7: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问题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属于集合A,记作a∈A
问题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小组合作探究(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问题10: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 N
正整数集:
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
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环节:理论迁移 变式训练
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 π的近似值
⑤ 所有无理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一点评,让学生的思想敞亮的发挥出来。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1.必做题 课本习题1.1—1、2、3.
2.选做题 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实数a 的值。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的看笔记,板书应设计得有条理性、概括性、指导性,所以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学生板演)
3.常见集合的表示
4.范例研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寓言》说课稿01-31
《背影》的说课稿02-10
称赞说课稿01-16
雪儿说课稿01-09
《散步》的说课稿01-10
《观潮》说课稿11-13
《将心比心》说课稿12-21
《海燕》说课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