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说课稿

时间:2024-09-13 07:16: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按比分配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按比分配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按比分配说课稿

按比分配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解决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现实问题。

  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

  (五)、教具学具

  若干练习本,录音机,小黑板

  二、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4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方法求变

  1、 根据学生的座位安排,找到人数相同的两小组,根据总人数拿出同数的练习本,明确要分两个小组,问:每个小组各得几本?

  2、 再找到人数不相同的两小组,根据总人数拿出同数的练习本,明确要分两个小组,问:每个小组各得几本?

  3、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第二种情况再平均分的话倒不合理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学习过程中的分练习本事件,理解两种不同的分配方法。指出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常常有许多不应该平均分的情况,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

  1、体会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播放一个故事:中秋节小猴和小猪做月饼去卖,他们一共卖得80元,小猴和小猪做月饼的个数比是5 :3,他们准备分钱时,小猪说要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他拿40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能不能按照小猪的方法来分钱?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激趣,引导学生说说不应该平均分的理由,使学生的思考焦点聚到5:3上,理解80元要按劳分配才公平。由此体会到按比例分配的情况就在自己身边。]

  2、教学例2,探索方法、掌握方法:

  (1) 借助提问: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分钱才合理?你来分一分。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并整理结果。理解两人一共做了5+3=8份,80元是这8份的总收入,小猴做了这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它的收入是80元的5/8,小猪做了这8份中的3份,也就是3/8,它的收入是80元的3/8。老师即时板书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看到算式,边进行思考比较。

  (2) 让学生思考这个分配结果对不对,引导学生检验是否符合已知条件,通过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并巩固了刚才的分配方法是正确的'。

  (3) 向学生中征询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方法。肯定学生提出的把80元先按总份数平均分,再取不同和份数来计算方法也是正确的。

  (4) 出示例2,让学生自主审题解决。然后在学生的反馈说明中让学生清楚例2实际是把总人数按5:4进行分配,请学生总结列式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一般学生总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用份数归一的方法相对来更容易理解,而从份数再转化成分数能够很好的表现出两人与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前者与后后者有联系,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两种不同思路,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在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3、教学例3,提升方法,巩固方法

  (1) 回到一开始两组分练习本上,共11本,一组5人,一组6人怎么分合理?要求学生能列式计算。让学生理解练习本是按人数来分,人数的比就是5:6,再根据得出的比来按比例分配。邀请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评析,请学生总结方法。(2) 自学书本的例3 ,老师可巡视倾听学生的反映和存在的疑问。自学反馈时让学生弄清分配的是什么,要按照什么来分配,理解三个班级分配就和两个部分分配一样,只要找到正确的比,从而明确三个班级的人数比就是42:45:44。请学生说清三个班各自是占了总份数里的几份,三个班分得的图书各占图书总数的几分之几。最后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3) 根据学生的观察,让学生自由说说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认识,总结一般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 质疑问难: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设计意图:出示学生尝试题后,学生肯定会产生兴趣,这时提升问题难度,题目没有明确的比,班级数扩到三个班级,学生只要能找到正确的比,说清三个班各自是占了总份数里的几份,三个班分得的图书各占图书总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正确解答问题了。通过让学生从课本中拓展知识,再各抒己见,总结反映出各人学习的收获,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1、分解性练习。我准备先从比向分数的转化着手,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例如已知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2、对应性练习。3、编题练习。

  按排60页的第3题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使学生能联系自已的生活实际,从图中抓住主要的数据信息,从而也就全面掌握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解决的关键。[设计意图: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有利于数学知识的领会、掌握、巩固和发展,并能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但是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按比分配说课稿2

  一、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上述理念,本节课创设了“为学校制作奖章”、“调制洗涤液”、“小亮的早餐”这三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景,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急于让学生小组交流,而是先自己观察、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数与代数”中强调: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在小学阶段中的地位

  《按比分配》是北京版教材12册中《比和比例》中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历了以下过程:

  二年级除法的意义,认识平均分

  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继续理解平均分,直观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四年级商不变的性质为分数的约分、化简比做准备

  1、认识单位“1”,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分数的乘除法及解决实际问题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1、比的意义

  比

  2、按比分配

  比例

  由此可见,《按比分配》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是处于后面的应用阶段,它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内容,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3、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

  ⑶比较4个版本的教材

  内容共同点不同点

  北京版分树苗1、创设情景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要求突出用分率解题的方法

  4、强调从两方面去验算按比

  分物线段图

  北师大分橘子分一分

  人教版稀释溶液按比配制试剂

  苏教版按比涂色结合空间与图形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化简比。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前测分析

  本次调查的是六年级1班的26名学生

  1、幼儿园有150个橘子,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小班,你觉得怎样分合理?说明理由

  A.平均分给两个班B.按总人数平均分

  请阐述理由:

  按照你的分法,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还有解法吗?

  分析:这是第一题,在第一问中,100%的学生选B,理由:

  由此可见学生有按比分配的意识。在解决问题中,

  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了用量去求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中,有69.2%的学生用的方程(18人),但是与第一种方法原理一样,

  有19.2%(5人)的学生用的份数的方法,说明这部分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很透彻

  只有11.6%(3人)的学生采用这种方法,说明对分数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掌握扎实,而且能够灵活应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2、永胜小学栽种54棵树苗的任务交给2个小队,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栽种棵数的比是5:4,两个小队各栽多少?(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分析:这道题直接给出比,有88.5%的学生解决出了这道题(23人),在这些人中,全都用了按份数去求的方法,在这23人中,有43.5%(10人)的学生写出了两种方法,按率去求,说明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很好,但是也说明学生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不够。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况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及存在价值,掌握按比分配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按比分配的价值和意义,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及分析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突出转化的数学思想。

  3.进一步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意义,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比、份数、分率之间的关系,利用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解题。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思想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三)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知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思想

  第一层: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渗透转化思想

  五年级有90人,六年级有120人,你能用我们高年级所学的知识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1、五年级人数是六年级人数的)(板书)

  你是怎么得到的?

  通过这个分数你能知道五年级几份,六年级几份?

  (3份、4份)(板书3份,4份)

  你们能快速地把分数转化为了份数,那谁能把他们转化为比,来表示五六年级人数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人数:六年级人数=3:4(板书3:4)

  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转化成份数和比,看来分数、份数、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层:深化认识,体会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你们还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并把它转化成其他两种形式。

  (1、六年级是五年级的,

  2、与总数的关系,

  说一说的意义:把高年级看成“1”,把单位“1”平均分成7分,表示这样的3份是五年级的。

  意图: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根据量去公平分配东西,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想把他们先化简的意识,没有把量与比联系起来,所以我设计了从学生人数中,引导学生找到两个量的关系,先通过分数,引导学生想到份数,在与比联系在一起,学生初步体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转化思想,再让学生根据其他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三者之间的转化,同时复习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第一层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人人争当小雏雁”的活动,学校想请我们高年级同学帮助设计“小雏雁奖章”,一共要设计70枚奖章,怎样分配任务更合理?

  把你的分配方案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其他人听听有没有道理?

  第二层:分组汇报、发现联系

  汇报:

  方法1:4+3=7

  70÷7×3=30(个)

  50÷7×4=40(个)

  方法2:4+3=7

  70×=30(个)70×=40(个)

  看看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回答说理由,)

  看看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多叫几个组发言

  小组交流再汇报

  (从意义说:方法2是先平均分7份,再求3份,就是的意义

  从算法说:70÷7×3=70×7÷5=70×,这个想不到就不说了)

  第三层:验证推理,总结方法

  怎样验证你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呢?

  (从比、从总量验算)

  最后总结,看看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解答?

  (通过具体的量、分率、份数)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本环节重点突出用份数和用分率解决的方法,用份数的方法在数学思考上比用分率的方法好理解,分率方法比份数方法抽象,但是在前面的铺垫中,强调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又有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所以用分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再比较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突出用分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通过这个实际问题,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按比分配和如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其实,按比分配不仅仅局限于可以合理地解决分物问题,你们还知道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吗?

  我们生活中配试剂、调果汁都需要按比分配的方法

  1、老师家中的洗涤液是需要稀释的,这是500ml的稀释瓶,上面的比表示浓缩液和体积之比

  你看看这几个比,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会发现1:1)

  1:1什么意思?(平均分)

  平均分和我们的按比分配有联系吗?什么联系

  学生通过讨论(平均份是特殊的按比分配)

  按1:1,我怎么调制?

  (250ml浓缩液、250ml水)

  现在请从剩下的几个比中选取2个,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浓缩液和水各是多少ml?

  说说你问什么选择这个比(1:2和1:3去污能力较强、其他的不容易伤手,容易洗干净)

  2、生活中除了调配试剂我们能够用到按比分配的方法,在早餐搭配问题中存在这样的方法

  亮亮的早餐表

  面包鸡蛋牛奶

  100g50g200g

  1)亮亮的早餐是按怎样的比搭配的?

  2)如果亮亮的妈妈按同样的比准备420g早餐,算算各种食物分别需要多少g?

  试着自己解决,然后再跟同伴交流一下

  这个问题有跟刚才有什么不同?

  三个数的比跟两个数的比有什么联系?

  意图:例题是从分物的角度进行按比分配的,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分物还有调制试剂,所以第一道练习题是从配试剂的角度呈现的,引导学生看懂稀释瓶,其中有一个1:1,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1:1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分配;第二道题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是三个数的比,首先学生尝试的写出三个数的化简比,再进行组内交流,比较三个数的连比与两个数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按比分配有更深的认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或者你还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意图:让学生讲收获是对整节课的一个回顾与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并且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八、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横向纵向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分析时,进行了横线分析,即4各版本的对比,弄清这一知识在不同教材中的位置和呈现方法,归纳区别和联系。还进行了纵向分析,梳理相关的知识,分析和把握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和特征。竖看是一条线,横看是一个面,只有上下相通、左右相通,才能正确的认识知识,

  2、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前,我做了前测,访谈,并回忆以前的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且在解决问题时,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九、评价体系

  1、一个足球表面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块数的比是3:5,两种颜色的皮各有多少块?

  2、一种混凝土的水泥、沙子、石子的质量比是2:3:5,要配制20吨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板书设计:

  按比分配

  法1:3+4=7(个)法2:4+3=73份、4份3:4

  70÷7×3=30(个)70×=30(个)

  70÷7×4=40(个)140×=40(个)

按比分配说课稿3

  永胜小学栽种54棵树苗的任务交给2个小队,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栽种棵数的比是5:4,两个小队各栽多少?(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意图:例题是从分物的`角度进行按比分配的,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分物还有调制试剂,所以第一道练习题是从配试剂的角度呈现的,引导学生看懂稀释瓶,其中有一个1:1,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1:1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分配;第二道题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是三个数的比,首先学生尝试的写出三个数的化简比,再进行组内交流,比较三个数的连比与两个数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按比分配有更深的认识

按比分配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61页例2。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捧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有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重点难点。

  (1)、创设“分物情境” ,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故事情境” ,引出尝试题。

  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

  (3)、设计“”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

  通过自学例2,试做尝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4)、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

  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可通过“操作感知——自学尝试——讨论总结”等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算理的理解,课堂上采用“观察——比较——说理”等形式来分解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本节课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在师生之间架起互尊、互爱的桥梁,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和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分卡片”活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促使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故事引趣,设置悬念。

  本节课通过“听故事”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问题学,激发他们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原由的状态中。

  3、指导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的'故事设疑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自学中也可以“扶一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

  4、放手尝试,主动探求新知。

  学生自学课本后找到了办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做故事里的题目,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讨论归纳,创造参与机会。

  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这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投影、学生每人六张卡片。

  (一)、复习。

  1、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动手分一分:

  (1)、按1: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

  通过动手操作,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 ,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 。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故事设疑。

  (1)、比和分数关系的练习。

  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2)、故事激趣,引出尝试题。

  放录音、听故事: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唐僧和猪八戒做了一些月饼,他们一共卖得80元,其中唐僧和猪八戒做月饼个数比是5 :3,正当他们准备分钱时,孙悟空走过来了,唐僧于是叫孙悟空来分钱,猪八戒见了连忙说:“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我要拿其中的一份。”孙悟空听了笑起来。

  老师问:

  (1) 、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能不能按照猪八戒的要求来分钱?

  (2)、那么孙悟空应该怎样分钱?谁能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指导自学,探讨原由。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肯定会产生兴趣,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练习,遇到困难时再把他们吸引到自学课本例2上。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出示自学提纲: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 :2,表示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2、大胆尝试,初步探索。

  学生自学课本后,可放手让他们做故事里的尝试题,老师可巡回视察,及时反馈尝试情况,学生可边尝试边看课本练习。学生板演。

  3、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汇报自学情况,校对尝试错误,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

  4、教师讲解,课堂小结。

  先检查自学情况,再评讲尝试练习,要求学生说:“你是怎样想的?” 。最后让学生作概括性的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

  5.质疑问难。

  你们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

  (三)、多层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W]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分解性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这种练习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编题练习。

  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略)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全面掌握题目特征与解法。

  4、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 :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 :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思路是否清晰;

  (2)、是不是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3)、能否达到学前有设疑,学中有突破,学后有发展的要求;

  (4)、有没有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相信通过实践与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得到素质教育的实现。

按比分配说课稿5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二)确定目标:

  教学重点:认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合理灵活的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能合理灵活的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二、关注发展,选择教法和学法。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安排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出示一张涂了红黄两色的方格纸,而且红色方格数与黄色方格的比是1:2。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的板书:红色方格数占方格总数的,黄色方格数占方格总数的。

  2、口答:把100个苹果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个苹果?学生口答后,师:这种分法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分法?(平均分),出示补充条件,如果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你认为每班50个苹果合理吗?(不合理)那应该怎样分才算合理了?(按人数分)学生口答过程。师:当平均分配不合理时就需要一种新的分配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分配方法就是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基本训练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注重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然后通过幼儿园分苹果的情境,创设平均分配与实际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情境,让新课的导入顺理成章,使数学的教学更有生活的魅力,更接近我们熟悉的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5操作探究:要求学生在30格的方格纸上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方格和黄色方格的比是3:2。提出相应问题,课件出示例5。理解红色方格和黄色方格的比是3:2这句话的含义。

  尝试解答:师:按3∶2分配涂色,应该涂几格红、几格黄呢?你能独立试着解答吗?先同桌交流算法:交流要求:说明自己的想法,思考的依据。再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读题后,学生在充分明确3∶2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互相交流,可使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有一个概括全面地了解与认识。】验证:同学们的想法是否完全正确,交流验证方法。

  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解法一将总量看作单位“1”,通过3∶2这个比分别求出红色方格数和黄色方格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分数乘法解答。解法二将总量除以对应的总份数,先求出了每份数。在解题时可以任选一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并在各自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联系并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但并不指定具体的解法,体现了让学生根据对比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的'应用价值。检验是学生必须有的习惯,所以这里还要让学生畅谈检验的过程和想法,让学生学会在反思中检验,在反思中发现,在反思中进步。】

  2、做试一试:师:红黄蓝三种方格数的比是1:2:3,你可以知道什么?三种颜色各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组织学生针对以上问题与同桌交流,随后请学生尝试完成。

  3、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联系与区别。相同点:都已知总数求部分数,题中的比表示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不同点:刚才是两种量的比,现在是三种量的连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刚才的经验去探索并解决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三部分的问题,体会连比的含义与两个数的比有所区别——它只表示三个(或三个以上)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能理解为连除,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具体理解连比的含义,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

  4、像今天解决的这类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在解答时,我们可以怎样思考?小结:已知总数量和几个部分的比,求部分量。解答时要先求总份数,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求各部分量。板书

  【设计意图: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的小结,有利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问题的本质,为后面的拓展练习做好铺垫】

  三、巩固强化、发展应用

  (一)基础练习1、练一练第1题2 3、练习十四第4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在练习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培养寻找隐含信息,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1、猜粉笔游戏

  (1)粉笔盒里有白粉笔和红粉笔共20枝,猜一猜有多少枝白粉笔?你能一下子猜出来吗?生:缺少一个条件没法准确猜。

  (2)增加一个条件:白粉笔和红粉笔的比是()① 3:5 ②3:1 ③1:1 ④1:2

  你认为应该选哪个?为什么?如果选1:1就是平均分了,所以说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殊情况。现在你能猜出答案吗?公布结果。

  (3)如果放红,黄,白3种粉笔共20枝,它们的比是2:3:5,你能知道白粉笔多少枝吗?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更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猜粉笔游戏体现了一题多用的原理,最大程度的发挥习题的作用,并在解答问题时培养了学生合理删选条件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算头部的长度让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甚至自己的身体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按比分配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解决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现实问题。

  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

  (五)教具学具

  小黑板

  二、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4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方法求变

  学生口头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把12张画片平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

  教师提问:这12张画片是按怎样的方法分配的?(平均分配)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教师谈话,引出课题。

  1.平均分是把一个数量按1:1的方法进行分配,每一份的数量都是同样对的。它的解题思路是用总数量除以总份量等于平均数即每份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把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而不是平均分。如把12张画片按2:1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求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这就不是平均分了。这种方法叫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按比分配。

  板书:按比分配

  2.教师提问: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思考。

  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个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教师指出:按比分配在实际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如药水的配制、混凝土的配制等。

  3.教学例11.提升方法,

  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学生先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分什么?总量是什么?

  (2)按照什么分配?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让学生着重理解”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讨论发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小黑板上的图分一分。

  红色:有()格?黄色:有()格?

  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红色方格和黄色方格各有多少格?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兵说一说思路。

  方法一:3+2=530/5*3=18(格)30/5*2=12(格)

  这种方法十八个部分的比看着各部分的份数,按份数和总量的关系进行思考,先求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分别乘各部分的份数。

  方法二:30*3/3+2=18(格)30*2/3+2=12(格)

  这种方法是先把各部分的比转化为各部分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数量。教师指出;今后我们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最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

  指导学生检验结果。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讨论,交流。

  方法一:18+12=30(格)把两部分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量。

  方法二:18:12=3:2求出两部分量的比,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比2.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的几道题,想一想他们的结构特征是什么,要分几步区解答。

  让学生明确: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是有总量和比,求分得的各部分的具体数量。

  它的解答步骤和方法是:

  (1)先看分什么,总量是多少。

  (2)再看按什么来分。

  (3)求出总份量。

  (4)求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5)求出各部分的具体数量,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计算。

  2.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但是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按比分配说课稿】相关文章: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05-28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2-03

小班数学按颜色分类教案10-10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1-04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1-11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3-04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9-22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08-1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