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华师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的部分内容。本课主要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分析图表。
2、教学目标
基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教学理念,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能举例描述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2)会制作图表,并对图表进行分析。
●技能目标
(1)能够熟练操作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初步认识分析数据的重要性,体会图形化表示数据的优势。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亲自实践、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图表样式选择及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图表数据的分析及应用。
二、说教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综合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协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交流,教师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的设计:
2、教学环节分析
一)结合教材回顾旧知
①展示学生学过的数学课本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数学中已经学过的统计图表的知识,然后提问:常见的图表有那些样式,每种图表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回答问题(柱状图、饼图、折线图)
③教师展示表1(2008奥运会奖牌榜)、(中国奥运代表团奖牌情况表)、表3(中国近一年的CPI和PPI数据表),让学生回答三个表格分别用什么图表比较合适,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并指出在电子表格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图表样式,还有很多,比如:xy散点图,圆环图等。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提问、对比二维表格与图表,展示图表直观性的特点,以及不同图表在数据分析中的优势,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①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完以后,学生都需要填报志愿,我们该如何科学的填报好自己的志愿呢?
②学生回答(首先应了解学校在大学中的排名、学校的专业介绍、学校的招生人数以及该校的录取分数线)
③那么我们怎样分析招生人数以及录取分数线等数据呢?然后向学生展示表4、表5,表格数据不是很直观,我们如何更直观的看这些数据呢(图表)?
设计意图:
将填报志愿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三)任务驱动协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任务分层次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通过任务一掌握基础知识,通过任务二形成技能,通过任务三进行综合运用。
任务一:制作湖北10所高校2007年理科招生人数的柱形图,并添加标题。
①先请学生根据使用菜单的经验,寻找哪个菜单命令可以制作图表。
②教师将学生分成3-4人为1组,提示学生打开“表格图形化、xls”文件中的任务一工作表,完成第一个任务。要求:将湖北的10所高校2007年理科招生人数做成柱形图,并添加标题“理科招生人数柱状图”。
③学生运用图表命令,试着完成任务。
④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留心两个问题:
1)根据图表向导制作图表有几个步骤?
2)图表标题在第几步设置?
⑤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索,教师巡视辅导,在学生完成探索以后,用广播功能展示1)制作中的典型问题(如:做出的图表是空的,做出的图表没有标题,做出的图表颜色单一,不美观)2)学生优秀作品。让其他学生评价,学生在听取意见以后快速修改。
⑥通过实际学习与操作,师生共同总结制作图表的四个步骤以及修改图表的方法。
四个步骤:分别为“选择图表类型选择数据源数据图表选项图表位置”,修改图表的方法:在图表区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命令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完成任务一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之一。通过对学生的探索过程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正确的制作方法,这种做法体现了“以学为中心,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理念。
任务一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仅初步学会了图表的制作方法,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制作,并能简单分析图表,所以需要设置任务二。
任务二:将湖北部分高校的招生人数制作成统计图,能直观显示所占比例。通过图表所反映的数据分析哪几所高校招生比例较大,并说出分析的依据。
①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选择统计图表类型(饼图),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标识,最后根据直观显示,科学分析和表述。
利用前面的方法,让学生打开任务二工作表,独立将其做成饼图。
②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师生评价学生作品。
③我们不仅需要做出图表,还要学会从图表中分析数据的方法。请学生观察哪几所高校招生比例较大?为什么?
④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招生比例靠前,这反映出社会对高水平大学的入学需求较大,能够吸引人的原因在于排名靠前的大学有优秀的教师资源和雄厚的办学实力。
⑤同学们做得非常好,通过图表的制作,我们基本弄清了各高校的招生计划情况,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些高校录取分数线如何,下面我们完成任务三。
设计意图:
任务二的目的是巩固生成图表的方法,掌握饼图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图表中蕴涵的含义。直观的图表有利于发现数据间隐含的信息,借此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二的基础上,设置任务三,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不仅能熟练制作图表而且能对复杂图表进行分析。
任务三: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历年数据,将线差做成折线图,分析这两所学校线差的特点,预测2009年两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1、回顾概念:批次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线差。
2、利用前面的方法,在一个图表中制作两校线差折线图。
3、分析两校线差的特点(华中科技大学线差波动不大,而浙大存在大小年现象)。
4、让学生进行尝试运用华中科技大学历年数据,结合批次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线差进行推理、演算,得出简单的数学模型。
(预测分数线=批次线+线差均值+误差)
5、让学生验证华中科技大学往年分数线,并预测2009年录取分数线。
接下来用简单模型验证浙大录取分数线,我们发现用这个模型验证往年录取分数线误差较大,其原因在于线差变化幅度较大,因此要求学生修正模型,用修正的模型验证,在基本准确后,进行预测。
我们对于分数线只是一种预测,预测的科学性与准确程度与建立模型的好坏紧密相关,我让学生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整合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去验证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①本节课,通过三个任务,完成了在创设情景中提出的问题。大家不仅学会了根据表格数据制作图表的方法,还能对图表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学习、研究中会经常用到,我们不仅要学会这三种类型的图表,还要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其他类型的图表来分析问题。我收集了一个典型地震表,请同学们研究发生地震的日期与农历初一、十五的关系,并将表格第四列数据做成xy散点图,并给出你的研究结论。
②课后研究教师给出的问题,在下节课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
将信息技术的图表分析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同时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及思考
EXCEL图表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既能体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又能达到适合高中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是我在设计本课中需要重点思考和突破的地方。
首先,是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隐性”知识,是在学习、活动中自身构建的意识形态、思想形态的经验性知识。这种经验知识的获取,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学习和活动过程当中,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由此引起的学生综合思维训练。基于这一观点,在教学设计中交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并结合信息技术形成处理、加工信息的具体能力。如:设计适合学生情景和任务,将高考志愿相关问题与Excel知识、技能融合,将Excel中的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整合,将Excel图表预测分析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结合……这种设计既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有适合高中学生特点,从而有效的完成了教材二次加工,达到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是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创新点、亮点,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研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坚持“干中学”和“边干边学”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在“用”中熟悉、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增强学生社会探究、科学探究和认识自我。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合作学习Excel图表制作的方法,营造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学习环境;设计了合作探究Excel图表预测分析建模的过程,渗透依靠自身能力,借鉴同伴特长,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理念。这些教学方法,有效的开辟了学生学习新途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教材采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节课是第五章第二节第三小节中的内容,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将《视频信息的简单加工》作为一个课时教学。
2、课标要求:
能根据信息呈现要求,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视频信息加工,表达主题。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movie maker的基本使用,掌握加工视频信息的技能和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
体验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视频信息加工、表达主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视频信息的剪辑、加工,培养学生对视频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主流的审美观;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重难点
重点:通过体验movie maker的使用,掌握视频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难点:体验视频信息加工过程,并能理解信息加工是为主题的表达服务;能正确评价作品。
二、说学情:
1、学习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文本、表格、图像、音频信息加工等的基本操作,对于视频信息也有了感官上的了解,但对视频信息加工技术接触较少。
2、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视频信息加工过程较为复杂,真正让学生动手去完成一段视频的加工,学生不一定会积极完成。
三、说教学思想及策略:
本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习和帮助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资源包(包括素材、任务帮助、学习导航),让学生自学,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启发诱导学生,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点评,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精讲;一切教师活动,都为学生学服务,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即将上映《超级战舰》预告片,问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部电影?为什么想看?有没有从技术的角度看过视频?
设计意图:由于信息技术课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感兴趣的计算机在面前,有时候学生常常会自己玩自己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里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并形成思考,为本节课难点如何让技术为表达主题服务、如何正确评价视频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
通过教师讲解、发问,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知识点:一般视频包含元素、制作视频一般流程、视频制作软件以及本节课学习软件。
设计意图:学习必要的'视频加工知识;在讲解新知的时候紧扣难点,如视频中的元素或流程是不一定都包含的而是根据表达需求自主选取。
(三)体验自学:
根据提供素材和帮助文件自学movie maker的使用。
任务一:制作春色怡人风景欣赏;
主要涉及视频导入、将素材添加到时间线、添加过渡效果、制作片头、导出电影。
任务二:林书豪精彩表现(制作林书豪投三分球的慢动作)。
主要涉及视频导入、将素材添加到时间线、剪裁(拆分)、特效制作、制作片头、导出电影。
设计意图:①通过把握实时讯息和学生兴趣选择素材、提出任务,有利于任务完成;
②充分考虑学生能力水平个体差异性,提出不同难度任务。先体验,让学生了解哪些自己会、哪些自己不会,提高演示时听讲的针对性。
(四)演示教学:
演示任务二,并对通过自学反馈出来常见操作失误进行详细、有针对性的讲解。
设计意图:自学、反馈、交流,达到提高的目的。
(五)完成任务:
完成自学过程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已经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提升视频品质,比如添加字幕等,并要求上传作品,鼓励学生讨论,协作。
(六)评价交流:
在上传作品中找到有针对性的作品,可以是优秀的,可以使反面的,进行引导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完成学习导航中的评价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技术的价值,视频的加工不是为了加工而加工,而是让加工为表达主题服务。
(七)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五、说反思:
(一)、教师作用的体现:时时刻刻都为学生服务,但不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存在;
(二)、对技术的思考:本节课全课主要都在体验过程和引导分析,我觉得高中的信息技术现在越来越不要求学生必须要对某项技术或软件掌握的很深入,所以我在上课时,总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在体验中认知。
谢谢各位评委!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它是浙教版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信息、信息处理过程;认识计算机及因特网的作用。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内容较散,看似简单,每一部分只是点到为止,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一点了解,使用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于教材已使作用多年,有些新内容没有,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扩展。
二、说教学目标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1、知识目标:
⑴、理解信息的含义。
⑵、掌握信息处理过程。
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⑷、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⑸、区分信息和信息载体。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因特网的地位与作用。
2、难点:对“信息”及“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因特网的作用。
3、突破方法:师生讨论,上机操作。
4、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及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学会思考。
⑵、通过观察计算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上网,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4、体验目标:
让学生上网看一看,网络上到底有些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四、说学生
高一新生的来源各团场初级中学,有部分同学,对计算机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一些,对计算机有了一定认识,还有多数同学,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家庭环境,升学压力的影响,对计算机了解真是太少了,甚至有的学生从没见过真正的计算机,这是我亲耳听学生说的,并且其它老师也听学生这样说过。而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章又都是理论内容,
五、说教法
对理论知识,通常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做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情况,一直讲下去,基础好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愿听,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这节课感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1、第一节课就安排学生到机房上,满足一部分学生没见过电脑的好奇心。缩短了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
2、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的教学大任务和小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3、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师就每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发挥各自的长处。
5、最后还有时间让学生上网。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本《网络技术应用》第二章第二课,共有三个知识点:分别是IP地址的格式、分类以及管理。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域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等知识的基础与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接下来我再谈谈对学情的理解:
1、在知识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对计算机网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存在着个体差异。
2、在技能方面,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及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在情感方面,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喜欢探求真理,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准确说出IP地址概念;完整复述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方法,能通过计算分辨出IP地址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直观感受IP地址的作用和便捷;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掌握IP地址的分类形式,并能正确辨别IP地址类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通过计算识别IP地址类型的学习乐趣,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同时提高对网络技术应用的学习兴趣。
四、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够理解IP地址的概念,了解其格式组成以及分类形式;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根据IP地址的分类正确判断所属类型。
五、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来谈谈这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首先,依据新课改理念,我准备采用“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
其次,新课改理念也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会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打算采取视频导入的形式,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公安机关利用计算机技术查获全国首例利用网络进行聚众赌博的案例。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公安机关破案的关键线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IP地址这个概念。
成功导入新课后进入到新知识探究环节。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IP地址”?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回答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IP地址的定义。
同学们对IP地址概念有大致的理解以后,我会设置一个小比赛,让他们查询自己计算机的IP地址,并在黑板上记录最快完成的三位同学的IP地址,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结合黑板上的IP地址,对应分析IP地址的组成特点,包括点分十进制以及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同时,通过对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的探讨,引入IP地址的分类这个概念。
下一步,我会先让学生阅读书本内容,总结归纳IP地址分类的依据和规律,让学生理解IP地址各个类型的.特征,A、B、C三种类型IP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分别是如何规定的。同时,让学生思考每个IP类型左起第一个字段的取值范围,A类地址作为范例,点明数值取值范围涉及到二进制到十进制的转换,之后让同学们以此类推,进行B类及C类取值范围的计算。
接着就是巩固提高环节,为了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IP地址分类这个知识点,我会设置一个练习题133、211、1、1,让同学们分析这个地址属于哪个类别,邀请学生作答,分析解题的关键思路就是判断IP地址左起第一个字段的数值处在哪个类型的取值范围内。
紧接着我会给出第二个例题:192、256、10、1,让同学们分析IP地址是否正确,由此强调IP地址每个字段的数值不能超过2的8次幂,也就是255。之后,我会对如何判断IP地址类型进行总结。
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我首先会带着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包括IP地址的格式组成和分类特点。然后采取首尾呼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公安机关根据IP地址进行破案的具体经过。同时布置这样一个任务:根据计算机教室的IP地址计算,让学生回去思考一下此网络最多可以允许多少个节点?
七、板书设计
最后,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将采取简明直观的提纲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版面的美化艺术》选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本课是在学会了对文字进行简单修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边框、底纹的设置,从而为板报锦上添花。本课的知识点既用到了工具栏,又用到了菜单命令,它既告诉同学们word20xx中的一些常用操作可以通过工具栏来完成,快捷、方便,又可用菜单的形式来补充工具栏无法实现的强大功能。这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文字的排版及表格、图形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学生状况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高一学生已能够简单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文字进行处理,但白纸黑字的老面孔让他们感觉不再新鲜,一份成功的电子板报,不但要文章精彩,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因此为了能让自己的电子板报色彩丰富、美观大方,把原来单调的白底黑字进行恰当的、符合人们视觉效果的修饰,学生有着很强的内驱力,兴趣很浓。通过本课的操作,学生即可完成一个简单单页电子板报的雏形,将使学生在感受到成功愉悦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会为文本设置边框和底纹。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文字的创新设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浓厚兴趣;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置边框和底纹。
2、教学难点:设置边框和底纹。
四、教法学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课程特征及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法:“演示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图:设计任务----启发讨论----讲解辅导----归纳问题
学法 :
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一是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二是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好习惯;三是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四是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以下是学生活动图:
仔细观察----思考讨论----探索质疑----总结心得----自主创造----评价定位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中,总是先观察再思考讨论完成任务的办法,对讨论结果进行探究验证,找到答案之后,总结心得,自主创造,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自我定位。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示文件:“版面的美化艺术”对比(一个白底黑字的“版面的美化艺术”,一个加了边框和底纹的“版面的美化艺术”)
师:这里有两段文字,它们的区别在那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修饰了颜色的文章更加漂亮,美观,特别是标题经过修饰以后还更醒目了。)
原来,这些呆板的文字经过颜色的加工,可以变得如此的生动活泼、多彩多姿呀!怎样把文字加上丰富多彩的修饰呢?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版面的美化艺术”。(板书)
[ 通过对比作品,让学生感知艺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交流;探求方法
[任务一:给文字加边框和底纹]
在《文字的修饰方法》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通过改变文字的字体和字号来美化标题,那么如何来给文字加边框和底纹呢?尝试用多种方法修饰。
学生自主探究。
打开“版面的美化艺术”文件,给“版面的美化艺术”加上边框和底纹。
提示学生有几种求助方式:
⑴书是我们的好老师,向书本求助。
⑵向同学求助。
⑶向老师求助。
(提前完成的可以帮助同组的同学,帮助的方式是教会他方法,而不是直接帮他操作。)
请全组都完成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当小老师展示给大家看。
上台后向这位小老师提出要求:为了让你的学生们听清,学会,请边说边做,仔细讲清每一个步骤。这样既可以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提问不同的学生,找到多种修改的方法。
(1) 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底纹”“边框”按钮。
(2) 选择“格式”——“边框和底纹”菜单命令。
告诉学生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能完成任务,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但原则是越简单越方便越好。
学生提出问题:为何不能设置边框和底纹的颜色?
师重点讲解:(1)设置前必须要选中要设置的内容。
(2)“边框和底纹”菜单中有二个小卡片,每个卡片中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选项。
(3)可以通过对话框中的预览看到设置后的效果。
学生练习:给“版面的美化艺术”加上不同的边框和底纹。
展示学生作品。
师故意选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框和底纹色彩搭配协调的作品和不协调的作品,让学生评价,通过对比,了解设置颜色也不能越多越好,而要从实用,适用,美观的角度来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任务二:自主探究利用“页面边框”选项卡给页面设置边框]
“边框”和“底纹”的设置都是针对文章,对于整个页面我们也可以进行美化,在“边框和底纹”命令中继续探密,找一找如何给页面加边框。
学生自主探索。
[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线”,在这个环节中我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目的。同时,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三)实践运用;提高发展
拓展练习,
练习:修饰学校的《机房管理制度》。
[在这里如果给学生几个字或者是一篇不认识的文章,学生只能机械地枯燥地学习;如果给学生与他们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内容,他们就会有亲切感,并自觉地愉快地创作。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爱护机房的意识]
六、说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用到以下几个教学思想:
1、 师生互动性。良好的师生互助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 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就是不断更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也具备探究学习这种能力。
3、 整和其他学科的资源。本课教学如果孤立地仅仅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操作还是不够的。放在本单元电子报这一整体中考察,我们会发现,操作仅仅是办报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想办出有特色的报,需要各方面的能力,其中美术能力不可缺少。因此我在新课伊始,就引导学生感知色彩,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设置过程更是反复用同学们实际的操作实例提醒注意颜色的搭配和协调。
4、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有所长同学的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协作意识。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6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初中时就认真学习了计算机或在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较为熟练,对各种操作都较容易上手,在学习当中可以带动和指导其他学生,但许多乡下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对计算机还是比较陌生;但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计算机的方法。
2.高一的学生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教材采用的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一书。信息就是经过处理的数据,所以,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只有掌握数据处理技术,才能更好地得到有用的信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和统计是Excel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Excel的数据输入和数据的编辑以及工作表的维护,本节课是在这基础之上学习应用公式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和公式的复制方法;
(2)掌握用表达式、自动求各功能和函数处理数据的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公式的输入方法;
(2)利用自动求和功能和函数处理数据。
2.教学难点
函数的应用涉入到对函数的理解及其参数的设置,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把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媒体选用
1.针对学科特点,我选用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网络教室进行教学。
2.课前准备:包含某班学生成绩表的工作簿。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一)教法
1.讲解法:对于公式中对单元格区域的引用,特别是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引及常用函数的作用,可以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演示法:对于一些较难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一味地总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挫败感和厌倦,而且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可以采取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另外,对于比较简单,没有探索价值的操作,由老师演示,可让学生快速地掌握;
3.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既能让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在解决问题之后又能让学生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设计任务——启发探索——辅导归纳——学习评价——课堂训练
(二)学法指导
自己多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但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而且习得的直接经验比获得的间接经验印象更为深刻,所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协作,总结经验,完成实践任务,以达到概念内化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既可以掌握操作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又能培养和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组织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1)用填充序列法在A1至A12的单元格中输入一月份至十二月份;
(2)用填充序列法在B1至B12的单元格中输入1,3,5,……,23;
(3)同时选定(A1,B4),(C5,D10),D列至E列;
(4)复制(A1,A5)的数据到(C2,C6)中去。
教师巡视辅导,完成后鼓励四个学生分别演示一题。
(二)用实际遇到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如:我们期中考试后,要计算出每个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和排定名次,还要计算出各科的平均分,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你们有什么好的主意吗?然后由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准备好的某班学生成绩表,该表数据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用来作为本节课的示例表。)
(三)通过独自努力,学习公式的输入和复制。
1.阅读教材P74-P76页第一大点第1-2小点部分的内容,然后要求每个人计算出第一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提示:每次输入公式都必须以"="号开头。)
2.由两个学生分别演示求出总分和平均分的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并补充演示讲解。(因为问题简单,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
3.指导学生用鼠标拖动填充柄的方法,选定第一个学生的总分,拖动填充柄到最后一个学生的总分处,看看所有学生的总分是否已出来,再用相同的方法算出所有学生的平均分。教师巡视辅导,如有较多学生没有掌握,则由教师补充演示讲解。(由于前一节课学习了用填充序列的方法输入数据的方法,可对此处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
(四)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的应用,学习"自动求和"的方法。
教师:如果要计算每科的平均分,以上方法也太花时间了,人数多还容易出错,下面我介绍一种更好的方法。然后演示"自动求和"功能,求出总分,再用总分除以人数求出科平,并讲解演示按行和按列求和的一般方法。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先删除前面求出的总分和平均分,再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然后由一个学生演示。
(五)小组探究学习函数的应用。
1.教师:上面的方法只能计算出较为简单的数据,如果要处理更复杂的数据就要使用到函数。可以用数学或物理的公式来类比解释函数及其参数的含义,并解释几个常用的函数(如:SUM、AVERAGE、COUNT、MAX、MIN)的应用。
2.按四至五人一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电脑知识较好,且较负责任的学生充当组长,负责本组进程和纪律。各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用SUM函数计算出每人的总分;用AVERAGE函数计算机出每人的平均分;用COUNT函数计算出班级总人数:用MAX函数计算出每科的最高分;用MIN函数计算出每科的最低分。(提示:先计算出一人的总分或平均分,然后再复制公式计算出其他人的总分或平均分,各科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也一样操作。)
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辅导,答疑,发现典型问题。
3.各组交流成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充当小老师,分别进行一项操作演示。
4.教师给予以肯定性为主的评价,并补充演示和讲解,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和难点问题可多次讲解演示(如在粘贴函数对话框中如何选择函数,以及参数的确定等)。
(六)课堂练习。
每个人再单独完成上面的操作,还不会的同学可以询问老师或同学。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七)评价学习结果,总结本课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7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材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信息与信息技术》出自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教材》高中一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以下几点: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技术的概念及起包含的内容
3、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定义
4、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较多,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有一定了解,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有详细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
②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提升全体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
②增强师生间、同学间情感的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材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难点:
①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突破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堂练习、小结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们在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2、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和讨论协作学习法让学生以讨
论的方法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精神,从而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环节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由引言导入新课,开门见山提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有目的的开始接受新知识
2、讲授新课
①通过阅读课本指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信息的含义,使学生能有清晰的认识。
信息是事物中所包含的意义,它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变化和内在联系。
②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由信息引导出信息技术,讨论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存储、处理、传送和应用信息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
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③讨论计算机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技术是指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自动、高速地对信息进行处理。
④讨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A、人类经历了蒸汽机发明与应用,电气化,原子能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4次工业革命。
B、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是当今社会新技术革命的四大支柱。
C、信息技术是当代世界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最活跃的生产力。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学生掌握了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后,进行课堂练习,强化知识。
例:课后习题xxx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技术的概念
①信息技术包括那些?
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定义
3、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求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子表格加工是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中的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而图表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与表格信息加工的过程相结合,实现从操作到实际应用的提升,以图表为手段来分析数据,表达结果,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其加工和表达的一般过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Excel图表的相关操作;学会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分析各类图表的适用范围;经历表格数据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形成分析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图表在呈现数据方面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别能力。
3、教学重点:使用合适的图表类型呈现数据;总结各类图表的适用范围。
4、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图表类型;提高对制作报告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学策略:
1、学习环境分析:学校硬件设施比较好,而本课内容重在实践,所以我选择网络教室,便于学生进行练习。
2、学习者分析:本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但在应用方面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我在教学上要注重让学生体验及掌握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法:
(1)对照导入法:创设文明班评比的`情境,对照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突出图表这种呈现方式的直观性。
(2)任务驱动法:设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自主探究,鼓励发挥组内各成员的所长,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4、学法:
(1)小组讨论法: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通过讨论共同提高对图表的应用认识。
(2)互评学习法: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以“高一年级创建文明班集体评比得分统计表”导入新课,采用对照式导入法,进行两个对比,首先是量的对比。先后给出两个表格,含有3个班和含有10个班的统计表,同样提问三个问题:哪一个班的总成绩最好?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哪一个班的表现最平稳?哪一个班的进步很大,保持上升的势头?很明显,在数据量剧增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分析有相当的困难。
设计意图:揭示表格呈现方式的局限性,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为下一环节用柱形图、折线图分析数据作铺垫。
第二是呈现方式的对照,以10个班作例子,生成两个图表,同样问刚才的三个问题,对比刚才的纯表格呈现方式,学生更快更直观地从图表中得到答案。设计意图:突出图表呈现方式的直观性,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读柱形图回答问题1,让学生感受柱形图更便于比较分数的高低;读折线图回答问题2、3,让学生感受折线图更便于观察起伏变化的情况,预测趋势。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形成图表应用的初步建构。
2、任务驱动:思考柱形图、折线图分别适应于呈现什么类型的数据?、思考在Excel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时,与其对应的图表有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1)任务的安排已把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这一流程渗透其中,让学生经历表格数据加工与表达的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2)分组分别练习不同的内容,有利于小组协作交流。(3)任务中包括思考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图表类型的应用上。
3、学生课堂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我深入各小组关注学生的协作情况,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充分自主学习,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
4、教师点评:对刚才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以后改正的方向。
四、说小结与反思:
1、小结:在教学上我重视对学生活动的指引,通过“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评价”引导活动的流程,提高活动效率与效果。
完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后,我将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再一次回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记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善于动脑等行为给予肯定,最后布置作业。
2、反思:完成所有教学任务之后,我将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教学设计上的不足,并积极改进,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高中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的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的部分内容:"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是在文本信息加工和表格数据处理之后对表格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如何使数据形象直观地显示,同时为下一节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打下铺垫。本案例1课时。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会了EXCEL表格数据的处理。本节课技术而言,通过图表向导制作图表,对学生来说不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图表,合理表达信息才是学生要学会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内容多,培养学生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然而教材是统一的,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3种图表类型的特点,学会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并对图表进行适当的修饰。
2、利用图表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挑选学生身边的数据,激发学习热情。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3、按就近原则,学生组成小组探索实践。
4.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开展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身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2、通过任务的驱动促进学生分析事务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
3、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加强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不同图表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数据源的选取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五、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体验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老师布置思考题、练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营造创新氛围。
2、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教学、上机实践、个别辅导中体现分层次教学。
3、视频辅助教学法:教师将其中几个重点操作制作成视频辅助文件,供学生点播。
学习方法
1、小组协作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小组讨论,探索实践。
2、展示交流学习法:组内选出较为优秀作品全班展示,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吸取他人长处,培养多元化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分钟)
本课内容是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为了给学生以新颖、有冲击力的`直观感受,于是就在新华网上图表新闻中选取了与学生有关的几幅图表,展示图表新闻的新鲜创意,让学生感受图表的易读性、生动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导入新课内容。
环节二、新知识学习(11分钟)
活动1、展示3组常见图表类型,引导学生浏览课本知识(3分钟)
教师展示3组常见的图表类型(柱形图、饼图、折线图),使学生对图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同一种图表类型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对后面综合练习中学生对图表的修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于不同图表类型的特点及建立图表的步骤还不甚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两个问题浏览课本相关知识(p72—p73)。
(1)各类型图表的特点是什么?(2)建立图表的一般步骤?
活动2、展示几个类型选择不恰当的图表,让学生纠错(5分钟)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3种常见数据图表类型的特点,教师通过展示3个不合理的图表(数据源是上一节《表格的数据处理》中用到的"各门市各杀毒软件的销售情况"数据,学生较为熟悉),通过提问纠错的方式,学生指出各图表的类型选择不合理的地方,应选择何种图表类型来实现比较恰当。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互动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教师与学生进一步对3种常见图表类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行归纳,加深学生印象。
活动3、教师演示建立图表的一般过程(3分钟)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能根据不同表格数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图表类型,教师进一步讲授图表建立的一般过程:
通过教材配套光盘中的本节范例"杀毒软件销售调查"表,操作演示几个不同类型的图表制作过程。
对于图表的修饰教师只是给以提示,并不做操作演示。图表修饰是本章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知识的迁移。只作提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综合练习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环节三、综合练习(自主探究)(25分钟)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载体。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帮助指导完成任务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问题一: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吗?(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肯定的)
问题二:中小学学上网是利?还是弊呢?
(学生自由发言,结论不一,课堂气氛活跃,使本节课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同学们已经从自身体验中有了初步看法,教师进一步归纳:只有通过调查分析,才能得出更确切、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引出了本节课的综合练习:“中小学生上网状况”调查数据。
教师打开综合练习文件,进行简单介绍。提供的数据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明确综合练习任务,以实现分层次教学。
1、基本任务: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对表格数据进行图形化。
2、提高任务:填写上网利弊的分析报告,并阐述依据,对图表进行适当的修饰。
3、挑战任务:结合文字处理、图片处理软件制作图表新闻。
自主学习积极探索
综合练习的数据与教师教学演示讲解的示例不同,学生不是重复教师的操作,而是将所学内容进行实践体验。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本节课的亮点)
帮助指导完成任务(指导途径)
1、教师巡视辅导
2、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
3、教师提供教学辅助视频
环节四、展示作品,交流评议(6分钟)
由各小组选出较为优秀作品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说明设计理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点评。通过作品展示点评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处理信息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这是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填写课堂评价表,由学生先自评,再由组长对小组内成员做出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后根据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再给予评价。
环节五、课堂总结,理论升华(1分钟)
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各图表类型的特点及建立图表的一般步骤,通过图表的分析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率,并延伸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醒学生注意多元化处理信息。
结合综合练习数据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上网内容,更好的利用网络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七、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围绕任务学习,促进协助交流
3、综合练习抓住学生上网的热点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互动式教学模式使课堂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
评价表做得不够细,个别学生不够活跃、任务完成不够理想。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1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来自云南人民出版社的云南普通高级中学信息技术实验教材第一册的第四章第一节“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就这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联系。我将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流程”、“课堂回顾”、“课后学习”和“教学反思”七部分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计算机
网络与信息化的联系。
2、过程和方法:启发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认识计算机网络,从不同行
业来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化中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与
信息化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个情感的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
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现代网络技术的知识解决
身边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严谨的科学观,以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通过计算机网络基知识和发展速度的学习,启发学生探索计
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进而学习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联
系。
2、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以及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联系。教学方法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
教学流程:
1、情景设计
通过中国网民数量的庞大和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的ipv4地址数量
的增长和以太网的快速发展三个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是十分迅猛的,提出“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计算机网络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从而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通过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得联系。
2、新课讲授:
2.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1)网上资源的共享
通过让同学们浏览新浪网首页的截图,请同学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后,通过老师的总结得出计算机网络具有资源共享的功能,并且资源共享是计算机最本质的功能。
(2)经济的构成计算环境
当网络中某台计算机的任务负荷太重时,可以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的其它的计算机上进行,或由网络中比较空闲的计算机分担这个任务,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节约了经济。对于大型的任务需要用到大型计算机计算时,但是使用大型计算机的费用又非常的高,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计算任务分给多台普通计算机进行,这样就可以节约计算成本和时间。 (3)配置高可靠性的应用系统
可以在网络上做一些备份,保证当某个设备出故障时,网络的应用仍能可靠的运行。
(4)更方便、更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比回答可以得出计算机网络能更方便、更快捷的实现通信,让用户不用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四点功能的介绍,让同学们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强大的
功能,同时也解释了“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2、计算机网络的与信息化的联系
启发同学们结合学习和生活中使用信息化的例子思考计算机网络的与信息化的联系,然后请同学们列举学习和生活中使用信息化的例子。
老师从同学们的列举中总结出信息化又包括“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
广域信息查询和信息传输”三方面的内容。再从这三方面去解释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机网络是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谈论实现信息化实际是空谈,没有任何意义。
课堂总结: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1)网上资源的共享
(2)更经济的构成计算环境
(3)配置高可靠性的应用系统
(4)更方便、更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2、计算机网络的与信息化的联系
课后学习:
课后同学们应该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加强思考,对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加深记忆,认真观察学习和生活方面有关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案例,加深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并且适当的做一些相关习题,以帮助同学们理解知识。
教学反思:
虽说教无定法,但启发、互动仍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让学生去思考一些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在对事例的分析中去学习,引发思考,总结归纳,最终达到好的效果,同时,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的讲解始终起到启发、点拨、纠偏、示范的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讲授的内容为第二章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中的“搜索引擎的使用”。这一内容在全书中位置很重要,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是处理、加工信息的基础。对学生而言,涉足因特网是他学习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生分析
通过平时的调查分析,我们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全班70人,能够熟练上网浏览、查找、下载信息的也就有几个人,还有一小部分经常打游戏,大部分同学只会简单的打字、文字处理、画图等。鉴于此,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引导,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含义及其分类。
2、使学生学会用搜索引擎查找到符合需要的信息。
3、使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发挥集体精神共同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全文、目录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难点:关键词的选择和搜索技巧。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
由于我们这里客观条件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低,高一的新生实际水平也就停留在打打字,玩纸牌的水平上。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内容涉及的尽量少,以简单的任务为引子,使学生切实能够学会通过因特网找到所需的信息。再者,由于上网机会少,而因特网上的信息又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学生很难通过一两节课就会熟练应用,教学基本方法还是先讲,精讲。安排任务上,要有层次,防止出现有的同学找不到,有的却转移视线,只关注娱乐、新闻或游戏。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T:同学们好,“神舟六号”升空这一爆炸性新闻我们大家都肯定听说过了吧,或者看到了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信息吧,下面我找同学说一下自己是通过什么媒体了解的这方面的信息?
S:有的同学说,有电视、报纸、广播等。有的同学还说通过手机短信、因特网。
T:提问:凡是通过因特网了解到这方面信息的同学请举手。
S:一个班70个人,只有2、3个同学举手。
T: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看一下怎么样通过因特网来查看有关的信息。首先,大家要知道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也有它自己的工具,那就是搜索引擎。
(设计思路)
考虑到学生上网的机会比较少,可能会查找信息,技术上勉强过关。但对搜索引擎这一知识点不一定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及常见的`网站这些信息学生有必要掌握。
屏幕转播:
全文搜索引擎Baidu、Google
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Sina、Sohu、Yahoo
元搜索引擎InfoSpace、Dogpile、Vivisimo、搜网
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是全文搜索引擎,以baidu为例。
(二)全文搜索引擎的使用
启动IE,输入,百度网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搜索引擎,我们以神舟六号为搜寻目标来看看怎么查找到相关的信息。首先,大家注意观察百度网的主要界面,非常简洁,把你要查询的信息的主题用一个词组来表示,也就是关键词,输入到相应的搜索框里面,然后单击“百度搜索”按钮。来看看查询结果,搜索到相关的网页多少篇,用时零点多少秒,可见速度之快呀。在结果网页中选择一个看上去比较合适的,单击打开,浏览信息。通过几个简单网页的浏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找到的信息,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图片、专题信息。如果我们只要相关的发射时间、图片或资料,怎么办?
(设计思路)
通过一个有代表性信息的查找,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怎么快速查找到需求的信息。从而产生查找东西的浓厚兴趣,更进一步的提问,让学生明白查找到准确有效的信息还要动动脑筋,还要有耐心。
S:大部分同学摇头。
T: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如要查找神舟六号的发射时间,要在神舟六号和发射时间这两个关键词之间加上一个空格再搜索,一定要注意关键词要简短精悍。给学生简单演示即可。
布置今天的任务:
十运会今天的金牌榜
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一个民族为例,如:藏族)
(设计思路)
让学生查找金牌榜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审视信息的真伪和信息的时效性,不要简单的以为找到了就万事大吉,同时,也好关注一下我们的国家大事,激发爱国热情。设置第二个任务,一是为了了解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二个也是完成作业中的一部分,因为学生一般没有课余时间来上网。
S:学生练习。
T:教师通过巡视,分析常见的问题。
1、地址栏不见了
部分同学在打开IE后,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输入网络地址。可能的原因一个是地址栏和其他工具栏重叠在一栏中,用鼠标拖动下来即可。另个是地址栏隐藏了,可以从查看菜单下工具栏项下启动。
2、“转到”按钮不见了
有的同学想不到用ENTER键来实现网络链接。
3、关键词输入繁琐
关键词的选择应该能够代表要查找信息的主题,尽量用词组,不要用一句话来代表,如果表达的意思复杂要使用空格将各个关键词分开。
4、找到的信息不够准确
和预想的差不多,有的学生找到的信息可能是几天前的,不是今天的金牌榜。还有的没找到比较详细的描述服饰文化的页面,只是一张图片或一段文字,就不继续找了。
S: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搜索到的比较符合要求的网页,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及时的分析问题,是帮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的时机,也是提高学生搜索能力的催化剂。学生演示找到的比较好的网页信息,对其他学生是个督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行。同时,对得到表扬的同学也是鼓励,最起码自己的学习状况还有老师关注,还有好多同学关心,所以会更加努力的。
(三)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的使用
T:通过学习全文搜索引擎,大家可以看出,它是通过从因特网上提取的各个网站的信息而建立的索引数据库,当用户查询时,它在库中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记录,以网页文字为主。目录索引类的搜索引擎,它的工作原理是将因特网上的信息按照目录分类,建立索引数据库供人们分类查找,常见的新浪、搜狐、雅虎、网易的搜索引擎,下面我们以搜狐为例给大家介绍怎么查找十运会的相关信息。
教师演示:
在IE地址栏里输入,打开搜狐主页,找到搜索引擎,让学生注意观察新的网页界面。从分类目录中,找到总目录体育健身(由学生来选择),再找子目录,一步步向下找,直到打开有关十运会的网页。
给学生布置任务:
1、查找社会文化中关于民俗/神话方面的优秀网站。
2、请描述“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
3、清华同方台式机的最新报价。
4、查找一款爱国者品牌的价格在900元左右的电子词典。
5、国务院于哪年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6、请解说成语故事:“刮目相看”、“约法三章”。
参考网站
S:学生自由练习,将搜索到的页面添加到收藏夹。
(设计思路)
对于目录类的搜索引擎,没有给学生固定的任务,因为这种方法容易,但查找麻烦;提供多个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目的就是不局限于一种搜索引擎,让学生自主探究任务,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尽量解决,锻炼自学能力;同时,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学生可以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信息,满足其好奇心,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经验;提供搜网的目的,让学生了解有关搜索引擎的知识,扩大认知范围。
T:教师巡视课堂,积极引导。
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的一些知识点。
教师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类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大家要善于总结两类搜索引擎的区别,总结搜索信息的技巧,以便我们更好地查找信息。
1、全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信息量大,很难一次找到恰好符合我们需求的信息,需要你不断更换关键词,反复搜索。目录索引相当来说,查找的信息一般比较准确,但要求大家要不厌其烦地一步步地找。
2、两类搜索方法大家不要割裂开来,要综合起来看,它们的功能也越来越向综合性方向发展,比如Google、Sina、Yahoo既有目录查找,也有关键词查找。遇到搜索不到的情况,除了更换关键词外,还要多尝试其他的搜索引擎网站,要善于总结搜索技巧,我们下节课重点学习。
3、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协作,非常好。如果你收藏了比较好的网页文件,也尽量传到教师机上指定的文件夹内,分享给大家。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学任务的安排基本合理,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遇到搜索不到情况,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使他有信心继续搜索下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才能体现因特网的优势和自己的能力,找到自信。
3、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层次,使学生各尽其能,多劳多得。
4、有关搜索引擎的一些常用网址应该提前传输到学生桌面上或者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使用。
5、信息的搜索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功。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课堂上教师的观察指导和部分学生任务的展示外,还应该由小组长进行监督执行,因为学生之间相对容易交流,这样才能确保绝大多数同学熟练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从网上下载资源和收发电子邮件,但网络资源往往以压缩文件的形式提供共享,电子邮件中也经常使用压缩文件作为附件进行传输,因此本课《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可以作为拓展内容供学生学习,虽然教材中没有要求,但让学生学会压缩和解压缩文件,可实现初高中的衔接,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搜索引擎等操作,并学会了把Internet上信息下载到本机的方法,也学会了收发电子邮件,但网上会下载到很多压缩文件,电子邮件也经常使用压缩文件作为附件进行传输,对于压缩文件,学生充满了兴趣,因此可以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压缩与解压缩,并学会对下载的压缩文件进行解压缩的处理能力和能根据需要压缩文件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文件压缩的优点、压缩率
了解常见文件类型的压缩效果;
了解其他文件压缩与解压缩的工具软件;
了解文件压缩与解压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使用WinRAR进行文件压缩的操作方法;
掌握使用WinRAR进行文件解压缩的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教学重点: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
教学难点: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的应用
四、教法学法
1、任务驱动法: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2、分层教学法: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比较明显,可根据情况要求那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自学将多个文件进行压缩并让学生来进行讲解、示范,并研究几种常见格式文件的压缩效果,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3、分组教学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很难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中作到一一指导。采用分组教学法,即弥补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实现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根据《纲要》关于“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的要求,分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逐步学会与他人共事,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提高个人责任感的好方法
五、教学媒体:
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压缩练习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今年暑假,小红的爸爸妈妈带小红出国旅游时,小红拍了很多风景照片,她很想与好朋友小明同学分享,于是小红就利用她的电子邮箱把照片发给了小明同学,可是小明打开自己的邮箱时却没有看到照片,只看到了附件中的一个文件photo.rar,小明范愁了,该怎样打开这个文件来欣赏美丽的照片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小明吧!
(设计说明: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形象化,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他们内在的探究欲望。)
(二)新课讲授
1、文件的解压缩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该文件类型,由学生回答引入并板书课题: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
教师提问:什么是压缩文件?压缩文件有哪些类型?有哪些压缩软件,它们都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压缩文件。html”,得出结论)
任务1:查看photo.rar有哪些内容?
(设计说明:布置学习任务,能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以winrar为例,学习文件解压缩的具体操作。
教师演示最简单的方法——双击photo.rar查看产看压缩包内容
——用命令“解压到当前文件佳”解压压缩包
学生完成任务1
学生尝试完成任务2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4
一、说三维目标的确定
本节内容为“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第二节《常见的技术图样》之第一课时:“正投影与三视图”,它主要描述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三视图的识读和绘制等内容。
首先,三视图是按正投影法绘制的,故正投影法是绘制和识读三视图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绘图和识图的前提。其次,三视图是工程设计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最后,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形体的尺寸标注”和“机械加工图”的基础。
高中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过有关三视图的知识,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来引导教学。此外,学生一般对动手实践的好奇心强、积极性高,但往往缺乏细致、严谨的态度,故教师应注意进行积极地引导。
综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教学难点是三视图的绘制与识读。
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投影的原理,理解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绘制和识读简单的三视图,学会规范作图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视图的绘制和识读在设计交流与表达中的重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细致、规范的技术行为习惯。
二、说教学组织方法、教学进程及原理
环节一:情景导入
【教学目的】回顾上节内容“技术语言的种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求知欲。
【教法设计】用教学课件展示情景导入内容及“不规则物体”的图片,教师介绍故事内容,并设置问题。
【时间分配】约2分钟。
【故事情景】
一位学生前去一家加工厂为其班级加工一件重达50千克且中空的不规则物体,以下是他与加工师傅进行交流的过程。
首先该学生试图用口头语言描述所加工物体的形状,发现难以表述清楚。接着,他又用草图法绘制了该物体的正等轴侧图,由于此物体结构较复杂,他花费了较长时间完成绘图后,发现图样线条太多,层次感不明显,尺寸也难于标示,加工师傅还是难以看明白图纸。最后他制作了该物体的一个模型并结合正等轴侧图,还辅之以口头语言总算把该物体表述清楚。
然后加工师傅便无奈地摇了摇头。该学生看到后就好奇地问:“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加工师傅就很不耐烦地回答:“回去问老师!”
设问:剧中的加工师傅并没有直接回答该学生的问题,于是他回学校后便拿这个问题向老师请教,你知道老师对他说了什么吗?
环节二:正投影的原理
【教学目的】了解正投影的原理和理解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教法设计】从“手影”游戏引入,讲解“正投影”,经“设问”和“演示”探究正投影具有显实性、积聚性和类似性,并建构“视图”的'概念。
徒手在黑板上画图1,逐一添加不同形体,有意引导从同一方向想象,引出同解的视图,再启发点明改变投射的方向其视图就不同解,说明一个视图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然后列举对一个“工字钢”的六个方位观察结果,从而最终说明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时间分配】约10分钟。
1、“手影”游戏
设问:怎样才能使投影大小与老师的手形大小相仿?
正投影法、正投影
设问:正投影有何重要性质?
演示:正投影具有显实性、积聚性和类似性。
用正投影法绘制出物体的图形称为视图。
2、设问:哪些形体按照图中投射方向所形成的视图是矩形?
结论: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位的形状,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需要用多面视图。
分析:
结论:三视图能较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形状。
环节三:三视图的形成原理
1、三投影面体系
【教学目的】三投影面体系是形成三视图的必要条件,需认识三投影面体系的构成和各个投影面的名称及代号。
【教法设计】用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和板图相结合。
【时间分配】约1分钟。
【教具】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2、三视图的形成及其名称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每一视图的名称,以及它从物体的何方向投影所得。
【教法设计】结合实物演示及PPT课件,叙述从简。
【时间分配】约1分钟。
【教具】实物模型。
实物及PPT展示:
3、三视图的展开及其位置
【教学目的】由三视图规定的展开形式引导出三视图固定位置的道理,对三视图的形成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教法设计】借助PPT课件和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讲解简练。
【时间分配】约1分钟。
PPT展示:
环节四:形体结构的分析及三视图的绘制
【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实物进行形体结构分析并绘制三视图,然后探究、归纳三视图的尺寸“三等关系”及其与实物之间的六向“方位关系”。
【教法设计】准备6个实物模型,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绘制一个模型的三视图。
首先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形体的结构分析。在学生绘制过程中,教师巡视,一段时间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适时讲解画三视图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继续绘图。
之后,将每组绘制的三视图展示,指正错误,交流绘图方法。
最后,归纳三视图的尺寸“三等关系”及其与实物之间的六向“方位关系”。
【时间分配】约17分钟。
【教具】6个实物模型,其形体结构分别为:回转体与回转体叠加(1个),回转体与平面体叠加(1个),平面体与平面体叠加(4个)。
1、举例:形体结构分析。
2、分发实物模型,小组实践:
3、在学生绘制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错误适时讲解:
(1)实线和虚线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画?(2)旋转体又该怎么画?注意什么?
4、在展示台上展示每组绘制的三视图,指正错误,交流绘图方法。
5、探究归纳:
归纳为口诀:主视、俯视长对正
主视、左视高平齐
左视、俯视宽相等
六向“方位关系”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上下方位,不反映前后方位;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前后方位,不反映上下方位;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上下、前后方位,不反映左右方位。
环节五:能力拓展
【教学目的】识读已知三视图并构思、切制实物形状;若要使三视图表达实物的真实大小,必须进行尺寸标注,为下节学习内容“尺寸的标注”和“机械加工图”作铺垫。
【教法设计】给每小组分发不同大小的立方体的泡沫塑料,先让其按照板图显示的三视图切制实物模型,让其体验三视图的识读过程。
然后,进行作品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视图只能表达其形状和结构的关系,若要使三视图表达实物的真实大小,必须进行尺寸标注。
【时间分配】约8分钟。
【教具】橡皮泥(立方体形状,体积大小不同)、工艺刀、钢尺、铅笔等。
三视图:
设问:为什么你们切制的模型大小不同,结构比例也不同,假如你拿这个三视图去工厂,加工师傅按照它能做出你想要的模型吗?
课堂小结:借助FLASH课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复习。
课后作业:总结自己的绘图方法,针对模型再次绘制三视图。
评委点评:
说课稿没有生硬的理论引述,依据具体的学情和课程的特点来安排教法、教具和过程,重点明确,详略得当,能较好地达成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的应用对本课题的教学来说,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说课人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将媒体展示与实物演示恰到好处的结合,弥补了单纯的实物演示和单纯的静态幻灯手段的缺陷。
说课时语言简练,表达明晰,动静得当,折射出说课人较好的教学艺术。
说课人是才走上教学岗位一年多的“新人”,在学校教学团队的帮助下,加上本人的才智和勤奋,使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5
一、课题:
《网页制作—站点的规划与建立》——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课。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环境:
1、硬件环境:微机室网络环境。
2、软件环境:电子教室控制系统预先安装好的FTP共享平台、BBS专栏等。
四、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站点的规划与建立”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二章“网页制作”的第一节。本套教材共四册,分别通过“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收发邮件”、“网络应用”、“网页制作”这四个章节,逐步深入地安排有关于“网络”的学习内容,从而形成一条“网络”线。第四册中的“网页制作”是将学生从“使用者”引导到“制作者”的一个转折点,而“站点的规划与建立”是“网页制作”的灵魂,它既为学生们揭开了网页的神秘面纱,也是规范网页制作必要的出发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教学目标。
基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理解站点的概念,掌握使用FrontPage 20xx创建并保存站点、设置网页、设计网页版式,了解高中物理知识基本分类。
(2)能力目标:
由站点的规划方式,培养学生懂得协作意识、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对已学物理知识进行规划管理的能力。通过小组之间交流评价,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站点的规划、建立与保存。
(2)教学难点:站点的规划。
五、教法分析。
在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强调:高中学生要“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解决问题”;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注重交流与合作。”因此,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线来设计这堂课,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使该环境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将有利于这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整合中创设小组合作——远程协商的学习环境,以制作高中物理站为任务驱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站点的制作,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大大提高了其协作意识、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同时,不同小组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分工协作学习,建立小组站点,这样在小组成员之间及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交流、竞争氛围。
六、过程分析。
首先将学生们“网站即网页”的错误理解引导入正确的站点概念,再以“制作高中物理站”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整合,创设情景与任务驱动融合。将学生分组,简要讲解站点规划,演示、讲解网页设置与网页版式设计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高中物理站”,学生们首先进行网站规划,然后进行网页设置与网页版式设计操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完成任务后,各小组将成果打包上传至FTP,实现小组间互相浏览,并通过教师在学校网站BBS里开辟的专供整合课程学习讨论的专栏,实现相互交流、评价,教师适时加入评价;同时,各小组可以根据评价对自己的站点进行修改。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回顾站点的概念,创建及保存站点、设置网页、设计网页版式的操作,并引导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进一步补充物理知识、完善网页内容。
1、教学流程设计:
(1)结束。
课堂小结回顾站点的概念,创建及保存站点、设置网页、设计网页版式的操作;延伸出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进一步补充物理知识、完善网页内容。
(2)导语。
(3)创设环境。
(4)设置任务。
学生分组练习;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站点规划、网页设置与网页版式设计;并对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物理问题等方面的加深认识
(5)学生学习状况。
(6)教师个别辅导。
①简介FrontPage20xx。
②讲解站点规划。
③演示、讲解网页设置与网页版式设计。
(7)开始。
①学生上传(修改完善)任务成果。
②学生相互交流、评价;教师评价。
③学生修改完善。
④任务成果。
2、教学内容与过程:
(1)创设情景。
任务驱动:
①分别打开两个网页(一个某网站的首页,一个通过该首页链接到的二级页面),提出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引出站点的.概念,引导学生将站点、网站首页、与网页之间的关系,与“房子”、“客厅”、“房间”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
③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高中物理站。
④观看电脑屏幕,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联想以往的上网浏览网页的经历,回答问题。
⑤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类比关系,得出正确结论,加深对站点概念的理解。部分同学通过对站点概念的理解,摒弃“网站就是网页”的错误观念。
⑥接受教师所给的任务。
⑦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联想思维,唤醒记忆中有关的知识,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⑧通过“制作高中物理站”任务驱动,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尝试在互相交流、合作中共同进步。
(2)协作探究。
(3)因势利导。
①简介FrontPage 20xx,讲解站点的规划,演示网页设置与网页版式设计。
②对于学生在站点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根据小组成员实际组成情况推荐站点规划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③初步了解FrontPage 20xx,理解站点的规划,掌握网页设置与网页版式设计操作后,开始执行任务。
④每组自行挑出一位组长,负责该组网页的整体规划、人员分工协调、网页制作督促与实施工作。同学们得到明确的任务后,各小组开始热切的讨论,确定分工,着手建立站点并进行网页设置与网页版式设计。
站点的规划既是对小组成员分工的规划,也是要求学生们对已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规划管理。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教师根据该小组成员实际组成情况,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和建议,力求创造出最有利于学生们互相协作、互补长短的学习环境。
(4)交流评价。
(5)自我完善。
(6)提供FTP共享平台。
(7)在学校网站BBS里开辟专供整合课程学习讨论的专栏。
(8)对于学生成果作出评价。
(9)各小组将初步的站点规划制作完成后,压缩打包,上传到FTP上。并通过FTP下载其他小组制作的站点进行浏览。
(10)通过教师在学校网站BBS里开辟的专栏,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并作出评价。
(11)各小组根据评价对自己的站点规划进行修改。
(12)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这样大大提高了其协作意识、信息分析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高涨;也对于自己的不足有了客观的认识,激发了不断自我充实、完善的决心,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环境。
(13)课堂小结。
(14)课外延伸:回顾站点的概念,创建及保存站点、设置网页、设计网页版式的操作。
(15)延伸:
①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补充物理知识、完善网页内容。
②跟随教师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③课后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补充物理知识、完善网页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许多学生意识到这是对其掌握的物理知识查漏补缺的一个过程。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在整合中创设小组合作——远程协商的学习环境,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站点的制作,不同小组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分工协作学习,建立小组站点,互相浏览,交流意见,进行评比。在整合过程中,学生们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和角度来温故、知新,这不单单使他们原有的物理学科知识得以巩固,其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创新能力的提高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2-28
信息技术说课稿11-25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11-07
信息技术说课稿14篇02-16
高中美术说课稿09-26
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05-24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2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4-21
高中化学说课稿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