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心得1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心得1
《11—20各数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十几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下面我谈谈在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第一课时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坐大巴去参观羊羊运动会,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整节课都围绕羊羊运动会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重视学生多方位的体验。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四、课堂学习要体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在看尺子提问题时,学生之间的抢答,猜数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学生在互动中,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总之,整节课中,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心得2
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是要熟悉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实施切实可行的教法,才能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畴和深度、广度、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方向,要全面提高数学质量,就必须正确、深刻领会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科学,概念、法则等叙述必须准确严密、所有的法则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论证。
我们应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长方形的概念时,让学生先观察长方形的实物,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分析它的特征:有几条边,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有几个角,用三用板的直角比一比,看每个角是什么角,最后形成长方形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教学正方形以后,可以引导学生把两种图形加以比较,弄清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获得概念更清楚。
除上述的,还有几个更重要的方面:
备课:备课是教师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备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二是认真钻研教材;三是了解学生;四是组织教材,选择教材;五是教具学具的准备。
上课: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术、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质量,但备课毕竟不过是个计划,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作出很大的努力。
作业:作业的布置和批发,是使学生巩固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养成独立作业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年级都要布置适当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但作业不能太多太繁。批改作业时要认真细致,在批改下次作业时,首先要检查上次作业中的错误是否订正,评讲时应让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讲评的效果!
数学教学心得3
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一开始我的心中是忐忑的。上课前备的再熟的课,当真正当着学生们的面讲出来的时候,总会出现语无伦次,上句不接下句,中间停顿等现象。那时,我会发现有的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或忍不住偷偷笑。我当时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在笑什么。大概这一切都源于我是一名新老师。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通过不断主动去了解学生们的情况,慢慢的我和他们之间开始互相了解。我发现刚开始教学时学生出现的不买帐现象主要源于学生对年轻教师的不了解,当你放下老师的架子,和他们在课下进行平等的沟通,在学习上总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时,他们会非常愿意接受你的教导,并且在课堂上越来越愿意听你的课,因为他们那是会将一名授课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整个教学过程联系在一起。由此我感受到爱自己的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美德,在日常的职业活动中,我们应该时时将自己对学生们的爱放在第一位,并把它在恰当的时候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才会从心底里尊重教自己的老师,才会将老师当成学习上的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迎刃而解。我只能不断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给自己充电,利用下班时间主动给自己"补课",具体体会有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一开始每备一篇新课时,我最苦恼的就是如何寻找备课的思路。在一节课中可讲的知识点很多,而且似乎都很重要,但都讲的话一方面课时不允许,另一方面突显不出课文的重点。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我应该如何取舍,而且应该如何安排组织才可以使整个课文得以连贯、流畅、圆满呢?于是,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找出重点、难点,并把各个知识点列出来按重要程度排列,进而组织安排上课的思路。
2、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针对不同的后进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利用下午上课前的时间,对这部分同学有计划地进行课后辅导。我对他们经常进行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咨询;有时在课堂上提问他们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多听不同老师的课。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值得我认真用心学习和领会。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听他们的课,我次次都有不同的领悟,都能收获到很多东西。目前我已经听过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课,我希望在以后的时间里能听一听一、三年级的数学课。在以后的时间里不但要听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我也会去听,因为对于讲课来说所有的学科都是相通的。
以后的工作道路还很漫长,我会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与先进教师尽快缩小差距,在工作中重塑自我,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数学教学心得4
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一直知道的,可是我们在教授自己的课程的时候,就把其他的学科抛到了脑后。就比如说,我在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的字母,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看上去很简单的知识,同学却很容易混淆,而且直径用d表示,很多同学都会出现b,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让我意识到,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他学科的学习。26个英文字母,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难的知识点,并且,在小学的时候,英语是不怎么受重视的,所以,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足为奇。只是,我觉得还是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
还有一种情况,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能做对,只是要他们去说说自己的思路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够很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我觉得这是语文的素养还是不够,或者是语文的思维没有迁移到数学上来,在语文课上能够出口成章,在数学课上就闭口不谈,这是一种思维的定势,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去说,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说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停留在我教、他们学,学习是相互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萌芽的初级阶段,如果能够将所有的`知识融合,不再是单一的,学习效果会更加好。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密切课堂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把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阅读、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多动笔,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说、写、画等适当形式描绘出来,因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将教材吃透,不是停留在表层。
在现在的社会,我们既要专业型人才,也需要全面性人才,所以,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一科都不能少。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教学心得5
《平角、周角的认识》这节课是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的学习内容。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认识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学生在二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初步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来了解形状比较特殊的平角和周角,探究角的形成过程,系统认识角。
课的引入,我借助信息窗中呈现的繁忙的工地上铲斗臂形成大小不一的角的情境引入,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相连。观看课件,感知铲斗臂在旋转过程中形成了角,引领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来认识角。
接下来我通过引导孩子做活动角,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学过的锐角入手,在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平角和周角,但不急于告知学生这样的角是平角、周角,而是鼓励学生去怀疑它是角吗?,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角的已有经验去判断和讨论,最后肯定它是角,这样就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平角和周角,理解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另外我还教学了平角和周角的画法。它虽不是本课的.难点,但它们的画法必须规范化。孩子们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画出的图形除了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以外,还画上弧线表示角的形成过程。另一种还画上带箭头的弧线表示角的形成过程。最后我板演了如何画周角,指出周角的记号,从角的一边画一个圆圈,回到起始的位置,标上箭头符号,表示另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
这节课孩子们都能以饱满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学习,聪明的潘晓同学还提出了非常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有190的角吗?把这节课推向了**。孩子们思维碰撞,在辩论中对角的理解逐渐明晰,推理能力也得到发展。尝试创造符号描述角的形成过程,经历角的符号化过程,使学生从运动的角度认识角、描述角,建立起角的运动模型,对角的认识得以发展、升华。
数学教学心得6
(一)摸清学困生的成因是转化的前提。
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具有多面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但只要能找到“病源”,从源头治起,才能“药到病除”。因此,找到“病源”是前提。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找:
1、询问“学困生”以前的老师,获得一手“资料”。
这是了解“学困生”以前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得到“学困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还可以了解到“学困生” 家庭的基本情况,甚至获得转化该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做到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延续性。
2、采用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交流
①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况。包括做作业的时间和习惯、看电视的时间、休息和起床时间、与小伙伴的玩耍情况等。
② 从侧面了解一些其学习、生活、家庭教育、学生的人际关系背景、成长历程等。
③在沟通中,有意识地向家长灌输一些教育方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为进一步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对于留守学生,首先要取得准确的联系方式(电话及手机),便于及时取得联系。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重点在课堂
课堂是转化的主阵地,这是由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当前的智力、情感、毅力决定的。
1、课堂中要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多数学生上课经常走神,爱做小动作,有的自卑感强。教师在上课时,如果总是把目光盯着优等生,课堂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优等生在施展才华,无形中就冷落了“学困生”,因此“学困生”大多数养成了不举手发言的“习惯”,久而久之,对上课所学的内容就漠不关心,最终成了课堂学习中的“旁观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挥“优等生、中等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要积极地组织引导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让他们也学有所得。
2、课堂中要“关照”学困生
由于学困生受前所学的.知识、技能、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课堂中的学习可以说是举步为艰,如果此时教师不能关注到学困生,势必会让学困生自暴自弃、干脆放弃思考。这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进行调控,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也有“跳一跳摘桃子”情感体验,克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
3、课堂中要关注学困生的思维进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既要有优等生、中等生,更要有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注重备“学困生”的思维起点,还要课堂实施中关注学困生的思维进程,了解学困生的思维是否与教学相同步,从而掌握现阶段的思维状况。既是课堂调控的依据,也为课后辅导打下了基础。
这里要指出,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课堂中对学困生的关注,切不可将课上成学困生的“辅导课”,因此教师还应注意“度”的把握。
(三)课前补是课内转化的关键
课前补是指在每堂课前就本节课新知所需应用的原认知结构中应提取的部分,对学困生进行情况摸底分析,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并且进行面批面改,帮助学生寻找原因。通过这种补习,可以提高学困生上新课时的注意力和投入程度,为新课的实施扫除了一部分知识、和思维上障碍,降低了学习新知的难度,从而达到学困生能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一旦学困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学习的情感会得到生华,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为后续的转化打下了基础。
对于基础不是太差的学困生,将他们与自己选择的优秀生结成“互帮对子”。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并对他们加以方法上的指导。
(四)巩固转化成果
通过课内课外共同作用,学困生的知识结构、及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转化,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巩固“成果”。
1、不断给学困生注入新的“活力”。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成中,应恰当地运用激励方法。适时鼓励,不忘赞扬。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学生衡量自我的成败、认知自身能力的暗示作用。学生不断地得到成功的激励,才有动力。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①对学困生的转化不可操之过急,而要循循善诱。对学困生也不能一事同仁,学困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也有差异。千万不要因为有的学困生进步快,有的进步甚微,而失去信心。要知道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来”,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
②布置作业要有梯度,每次作业都要适当安排基础题、扩展题、思维训练题等。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让家长也来参与“转化”工作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老师在那里“单操”是不行的,必须求得家庭的配合,使家长、教师合为一股力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①建立“家校”联系网络
教师将事先调查得到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制成表格,并向家长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
②建立“家校”互动的平台
每天让学生记录好家庭作业,希望家长定时检查学生记录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监督学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家长每天都知道子女的学习状况,并参与到转化工作中来。
③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转化情况,树立家长对学困生的信心。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数学学困生的成绩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学校、家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就能把“学困生”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建设者。
数学教学心得7
对于低年级儿童数学教学,主要任务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较强的学科。对与刚从幼儿园毕业的一年级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我这几年来一直是担任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与尝试,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首先,我觉得要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重要。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我在每节课上都尽可能的去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一、故事导学,诱发兴趣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认识时间”这一课时,我在课的引入部分就加入了一个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由于是谜语,所以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回答,课堂上的气氛很活跃。
二、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我在教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小猫钓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整理加法表,发现运算规律。准备的教具有:鱼(写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式)鱼篓(算式得数)小猫头饰、池塘(情境)表格(整理算式)先让孩子们从池塘里把自己算出来的算式(鱼)送到鱼篓里,再让他们分组验证各个鱼篓的鱼是否符合要求。最后把所有的算式根据规律排入表格自己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整节课,孩子们是学习的主角,他们兴高采烈得参与游戏,参与学习,在游戏中积极地进行计算,不自觉地进行整理,非常有兴趣地交流计算规律,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来枯燥的计算整理复习。
三、加强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内化。
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出11很小棒、并一根一根地摆好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才能让人们一眼就看出是11根。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摆法:左边摆5根,右边摆6根;左边摆5根,中间摆5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10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5个2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9根,右边摆2根……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第二种到第四种,这三种摆法虽然不一样,但实质都相同,都是先摆10根,再摆1根。为了更清楚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由此“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的表象初步进入孩子的头脑,清晰地建立起一捆就是一个“十”。同学们在摆“11~20”中的每个数时,就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也就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
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很轻松,通过调整教材编排顺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和正方体的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化静为动,发展兴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感知、操作。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到有兴趣,就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小胖下车”这一课时,我把书上静态的一个画面让学生编成一个小品上台来表演,我发觉整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高,而且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
在教学中,我还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独特的声、光、色、形、动画等效果,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按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快慢、动静之间的合理调节,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主动参与。
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
总之,低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
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数学教学心得8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懂得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活动准备:
皮球、铁球天平、大棉花球、小磁铁、积木、卡片;幼儿用书第5页《比轻重》。
活动过程:
1、猜一猜,谁轻谁重。
教师出示几组物品,让幼儿猜猜物品的轻重并用卡片记录猜测的结果。
(装有大小不同的积木,大小相同的皮球2个、铁球一个、一个大棉花球、小磁铁、2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一定量的水)
2、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掂一掂大小一样的皮球和铁球,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幼:铁球重,皮球轻。
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师:掂一掂,大棉花球和小磁铁,又是怎样的感觉?
3、比一比,谁轻谁重。
(1)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用卡片记录比较的结果。
(2)与同伴分享交流操作成果。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轻重,是可以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方法的。
4、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师:请幼儿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幼:一样重。
(2)分享交流
5、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到儿童乐园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
数学教学心得9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炒得沸沸扬扬,人们一提到此教育,便认为是让孩子去学吹、拉、弹、唱等十八班"武艺",傲立群雄。殊不知,此观点错矣!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基础教育应面向"全体"
所谓"全体性",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坚持基础教育的"全体性"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二、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
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基础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
比如数学,就是一门基础学科。每个知识点既基础又重要,是系统学习下去的奠基石。
例如:小学一年级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我在渗透连加、连减及几个相同加数求和、连续减去几个相同减数等时,就是为以后学习乘、除法打基础;小学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表,为更加复杂的混合运算打基础;基础几何图形的认识,将为以后研究、计算其面积和体积做铺垫;小学三年级学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如何确定一个物体的方向和位置,简单几何图形面积和周长,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等等,足以看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小学四年级学习运算定律,多位数的乘除法,小数的加、减法,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等,足以看出前几年的学习是多么的基础且重要;小学五年级学习小数的乘、除法,在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后,学起来自然轻松且明理,分数的加、减法,学生有了以往的经验,学了基础知识后,更迫切地想自主学习乘、除法,发挥主观能动性,简易方程,统计,多边形形面积的计算等;小学六年级学习比和比例,认识圆,计算其周长和面积,圆柱及圆锥的体积等等,我们不难看出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基础知识,绝对是为今后更高深的学习夯实基础。
三、围绕知识点多角度寻求"发展"
《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比一比》时,教材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比多少,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什么(A)比什么(B)多?什么(A)比什么(B)少?什么(A)比什么(B)同样多。紧接着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还能比什么?聪明的学生发现了可以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胖瘦等等。知识点发展到这个地步已达到了教学目标,但能再从不同角度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我试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比一比",他们能比书本的厚薄、跑步速度的快慢、甚至由具体事物的比较抽象到学生之间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比较。高兴地同时,我抓住机会鼓励他们是最棒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一份主动多一份收获!之后,我还启发学生不要局限于两个物体的比较,突破到多个,那么可将A与B比、A与c比、B与c比,有序比较后,得出哪个物体最高?哪个物体最矮?这将为以后的学习拓展思维空间。
四、最大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例如:在教学六年二期的《有趣的平衡》时,我让学生将在家准备好的1根米尺、1根绳子、2个完全一样的塑料袋、若干颗相同的棋子或弹珠带来,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在指定了小组长和记录员后,学生们开始跃跃欲试了,在叽叽喳喳中展开的动手操作……有的小组很和谐,在组长的分工下,各尽其能,各尽其职,工具设计和制作都井然有序;而有的小组争执不休,大喊大叫,甚至动手推打。我赶紧走过去平息了,并轻言细语地教育他们有理不在声高,要学会用事实说话,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思路一一列举。每个人想得到他人的尊重时,首先要学会尊重对方。其实在平时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中,言语表达是很重要的个人素养体现,在基础教育的同时,我们要时刻灌输素质教育。实验工具终于在8个小组合作中脱颖而出优秀的一组,那便是之前我发现最有团队合作意识的第5小组,只见他们用修正纸将米尺上"分米"的刻度都贴住,以免干扰他们找刻度,在米尺的正中间的修正纸上标上"0"刻度,分别从"0"刻度的左右两边等距位置标上"1、2、3……"。这个恰当的修改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并给以了热烈的掌声加以肯定。大方而得体的行为举止,正是个人素养的真实体现,在基础教育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可以向学生渗透并进行教育。
制作完实验工具后,我便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探讨边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初步体会杠杆原理。问题1:如果塑料袋挂在米尺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组织学生实验后,我便开始了巡视,言谈举止上他们都有所收敛,文明了许多,看来基础教育的同时,时刻敲敲素质培养的警钟还是颇有成效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学生探讨后汇报:如果塑料袋挂在米尺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保持平衡。问题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他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很快学生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探讨得出: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看到学生的小小成绩,我非常欣慰。那么在距中心左右什么位置、棋子数量如何变化,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数量关系呢?这将是杠杆原理的核心所在,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能逐步攻破难关,我设置了3个问题。问题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入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问题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学生在我的鼓励和指导下个个积极参与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果。还总结出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左边的刻度数×左边的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最后,为了让学生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我提出了问题3: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当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什么问题对他们来说,都将不是问题,而是更迫切地去靠个人的综合素质解决。很快根据比例的关系,他们明确了: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因此,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多么值得让我替他们骄傲的一群学生啊!我久久都还陶醉在这样优质的学习效果中,不能自拔……学生在这样一次从制作实验工具、观察、讨论、探究、实验、推理、汇报证明、得出规律等一系列过程中得到了言行举止、心智、思维等各方面的全面锻炼,这不正是我们基础教育下所渴望见到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个素质高的优秀个体吗?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仍会将素质教育贯彻始终。
五、不断学习、进取,为了学生的"未来"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一般说来,教育具有较强的隋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这对我们教师而言,便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根据当代孩子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孩子需要一滴水,我们将不再只拥有一桶水,而要化身成源源不断的一条小溪……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现在我们来放眼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就是为今后能培养出广义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做充足准备!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朴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实质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我想夯实基础教育,还任重道远,但我将以满腔热情、孜孜不倦地刻苦专研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全面地为去培养一批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数学教学心得10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诠释了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对大量的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它基本理念来源于实践,又不断的服务于现实生活。要使生活更加和谐,让学生学好数学是必不可少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外乎有两条路径: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和任课教师有良好的引导水平。
一、彻底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
教师、学生、教材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本为教学依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最基本前提便是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课堂教学要想有较大的收获,必须深钻教材。只有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才能确定章、节、单元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才能找出重难点和关键,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时教案和学案,准备好精选试题。
如果教材上说得明明白白的内容,教师可略讲、不讲或让学生自己阅读,做好引导,渗透洋思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那些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要抓住关键,充分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该拓展的绝不可一带而过。
二、认真进行数学教材分析上好数学课的关键
1.要分析数学学科的结构。
数学学科主要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组成的。
如:对九年级(上)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的知识结构分析如下:
A、基本概念:一元二次方程(从三方面表述概念的内涵)。
B、基本问题:
(1)、解方程——已知方程的系数求根;
(2)、作方程——已知根,确定方程的系数。
C、基本原理: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数学教学心得11
本次学校举行的微课活动我们一年级组选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认识乘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小学阶段数的运算部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我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了一个变魔术的情境通过这一情境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本次微课我们选的教学片断有两个教学活动,这两个教学活动从创设情境开始到导入新课,旨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几个相同加数的相加以及经历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微课活动结束反思本次微课活动的得失
一、整合课堂情境,“变魔术”情境串贯穿始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鉴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境,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喜羊羊魔术师的闪亮登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热情。然后通过三个魔术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讨乘法的意义。“第一个魔术——装点春天”这一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花、蘑菇、小鸟,让学生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第二个魔术——大变玩具,分别以汽车、飞机、宝葫芦为素材,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加法运算的局限性,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建立乘法模型。第三个魔术——水果盛宴,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强化认识,充分理解加法与乘法的关系,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想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同加数” 和“几个几相加” 的理解,形成表象,为建立乘法模型做好了准备。
三、盘点不足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反思教学,觉得以下几方面做的还不够。
1、没有把纠错的机会让给学生。
本节课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老师总是急于评价,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把评价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二是通过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纠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在自我纠错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3、课堂效率还有待提高
本次微课活动是10分钟,由于《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本册第七单元的内容,靠近学期末,所以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还没有达到,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水平所以本节课10分钟的课堂容量还有待于扩充,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数学教学心得12
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的习惯进行培养:写好字习惯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一、学生书写规范
语文课讲究写好字,数学写好字同样重要,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更多的是体现在数学算式和数学逻辑的书写上。在课堂上我仔细雕琢,很细心的去抓细节,在黑板上亲自把一下东西书写的'很规范。像每辆小车乘4人,六两这样的小车能一次把他们送去吗?一共有25名游客去博物馆。书写应该是4乘6等于24(人),24小于25,所以不行,三句话一句都不能少。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一下来对学生要求:
1、从小演草做起,每次就写几个题,但是格式和字体一定要工整,虽然每周做一次,但是他们也会慢慢养成习惯。
2、重做课本上的题(作业)做课后的题,虽然就是几个算式,但是让他们写出根据来,学生能很好的去书写和掌握。
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1、通过家长会这个平台的作用,形成家长签字的好习惯,作业自然而然的会好很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提高。
2、作业少布置,对题目有选择性,在课堂上能够完成一些,提高课堂效率。
3、通过小组长,学生之间相互管理,他们之间可能更熟悉,一些东西比我们老师可能会更好。
数学教学心得13
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三数学教师,我感觉我们总是在追赶教改的步伐,当然这并没有错,但我想我们应该有点创新意识,有点超前思想,由其是教学生的时候,要让他们掌握创新学习的手段和技能,而不是填鸭式的进行知识灌输。新课程提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现就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内容要精选,教学方法要精心设计
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抽象的,但抽象的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合理,统一和谐,学生能自然清晰地去接受新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地钻研教材,探究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潜在功能,建立一个充分地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通过对教材的加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上好每一节课,学生才会乐学。
二、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培养,计算能力要提高
目前很多初三学生认为,数学就是枯燥无味的计算,而计算又是衡量学生智力高低的标准,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他们能积极地充满自信地学数学,平等地交流,相互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奥妙与体验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知识形象而生动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学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到数学的力量,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真正地从事思维活动,并表述自己的理解,而不只是简单地模仿记忆,机械盲目地运算。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三、基础知识教学要加强,拓展训练要适当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考试的重点,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的基础,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才有能力发展。我们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引申、拓展,并引导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注意总结数学规律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知识,总结规律,概括方法。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范例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本专题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规律,概括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的思想,具体的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等,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方法要总结,品德教育要渗透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数学知识的掌握中,学生只有领悟数学规律和思维方法,才算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渗透数形结合规律,对应规律,化归规律,函数与方程规律抽样统计规律,而且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按照“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的知识板块,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每个板块的“核心”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淡化解题技巧,注重通性通法。因此,初三数学讲解的例题要揭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我们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思维,并以这种思维去努力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与引导,并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的创新学习品质。同时,我们必须要有较好的气质和较强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而且要善于总结思维与实践的体会,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见解,实际上,学生并不是知识信息被动的吸收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者,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用个人持有的思维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检验和批判,不同的人看到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善导学生发言,并根据学生发言,灵活机智地调整自己教学设计,因势利导地开拓教学,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人。
数学教学心得1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反映了对数学课程的新认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课标理念?真是说时容易做时难。根据平时的教学情况,谈谈新课程在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1、高中数学课程就要体现大众数学的理念,学校和教师应该相信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学好数学,而当前数学慢生的大面积存在,使教师感到困惑。因材施教是我国的教学传统,对学生数学基础应该有不同要求。高中数学的基础正在发生变化。数学课程中大量的新内容,正在加进高中的数学内容中,加多少,加哪些才恰当,还需要认真讨论。除了允许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做出选择外,对于每个学习内容要求的高低,也应该允许学生做出适当的选择。
2、索性的学习方式需要有时间的保证。为了培养学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还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尝试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应该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数学课主要是学习间接的数学知识,因此,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要适当改造,让它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因素。在许可的情况下,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数学的某些规律性。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的方式,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3、数学知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载体,解决数学问题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逐步形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以上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都以培养思维能力为基础的。要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家创新意识,以及数学文明的深刻内涵。
通过各章节教学内容,揭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因而应该贯彻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标准》规定高中数学普遍开展“数学建模”、“实习作业”等活动,要切实予以实施。一些教师怕时间不够,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实践和建模活动。这就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利于数学应用意识的健康发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自身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数学教学心得15
初二数学教学论文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于初二数学教学论文以供各位老师参考和参考,希望对于大家的数学教学有所帮助和裨益!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教材的变化
经过一年多的新教材的使用,我认为:新教材与以前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性。
二、教学的变化
全新的教材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问题意识。以前教师头脑中具有的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有了几个想法:
⑴大量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情境化提供了可能,因此要把抽象的数学材料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在应用型类型课的设计上,要多举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学生动手、小组合作的方法搜集信息,教师从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动,动手到什么程度,到哪一步,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就象我们写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
比如:在初一教材100万有多大?这节课的设计:第一、本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大数,培养数感。因此在课前设计一个让学生收集数学数据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报纸、书籍中收集大数,体验生生活中随时随地离不开大数。从而提高对大数的认识。第二、引入活动的设计,设计让一名同学扮演中了100万元大奖,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第三、小组活动,4人一组,一台天平,绿豆若干,估测100万粒绿豆的质量。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得出了多种估测方法,各个小组经过讨论、尝试、真正体现了小群体的优势,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这节课上,把知识的教学溶于活动之中,真正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和能力。
⑵要拓展教材的时空局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拓展现行教材的时空局限,盘活教材,引导学生广泛地、多方位地获取信息知识、应用信息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如:学完扇形统计图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生活垃圾,环境污染等、吸烟有害健康等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完成课题的研究,也可以组织学生编制数学报,办报过程就是学生收集、交流、选择有价值信息的过程,又是信息加工、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教材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⑶我在新教材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教材上学习素材非常有兴趣,但经常是心求通未得,几欲言未能,对书中的例题的解答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因此,在教学上,要在如何把有趣的素材转移到数学知识上去解决这一方面上下功夫。
⑷教学方法的改变带来了课堂结构和形式的改变,应避免出现下列现象:有的教师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一问一答,整节课提问,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的时计把握不好;以投影代替板书;课堂上盲目的小组活动,造成上课乱的气氛,有一部分同学乘机说题外话。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的设计上下功夫,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课件的使用要恰当;小组活动分工要清,如4名同学可分别担任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监督,做到人人有活干,不能开小差。
三、教师的变化
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第一、教师应当知道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什么关系。第二、新课程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教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第三、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了数学化和数学情景,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经验。
要做到以上几点,这就要靠学习,靠探索。要读那些过去从没有读过的书,想那些过去没想过的问题,要不断的超越自己,为了给学生一杯的价值的水,自己就要努力有一眼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另外,教师认真准备每一节课,包括课的内容、及其延伸知识以及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此类数学问题,课上如何让学生动手操作,到何种程度,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生课下作哪些准备,这些都是在备课过程中应想到的。课后进行反思,写出课后小记,要写出通过实践,自己准备的课是否成功,失败点,不足及改进方法和学生的高见。比如我在讲完打折销售这一节时,自己感到学生应该掌握了,可通过改作业发现学生对利息税问题还不是太清楚,要抽时间给学生补上。
面对新教材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学生。
【数学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心得05-13
浅谈数学教学心得06-24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01-04
最新数学教学心得10-09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08-31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05-02
初中数学个人教学心得04-29
初二数学教学心得05-02
数学教学心得(1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