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高考作文集锦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作文 篇1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从陈老的诗句中,我们读出了他的那份坦荡,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艰辛道路,那是什么给了这种惊人的勇气呢?余英时的一句话给了我答案。他说:“知识分子天生就是文化价值的捍卫者,正因为有了超越的精神力量,他才能对现实中的不平提出批判。”是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是对民族、民生的关切,对历史的严肃认真,让陈寅恪选择了这条道路,最终流芳百世。而在同样的考验面前,有的历史学家却成了软骨头,虽为新儒学大师,却甘愿做了江青的“侍臣”,与陈寅恪的节操相比,霄壤之别。
由此我懂得,面对人生抉择,靠的是心灵的力量。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新思潮、新事物层出不穷。整个社会面临着将传统文化、旧体制下的思路与新思潮加以整合的任务。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已稍滞后于社会的变革。不错,我们目前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但人文学科绝不可放松。相反,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发挥更大作用。而我,也已决心选择人文学科为我终生的.事业。因为,中国国民缺乏人文精神,而这一空白需要几代人文工作者贡献一生才能弥补。我也明白,这样的选择,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意味着放弃很多物质的享受, 吃很多的苦,但我甘愿,只为着我对人文学科的热爱,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怀。
用心灵选择的人生道路,纵有痛苦,我无怨无悔。
这是一篇大气之作。作者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对照。首先在平日阅读、感悟、思辨的基础上,将目光聚焦于选择的痛苦,从艰难的选择中凸现陈寅恪的风骨,接着又由陈寅恪的选择联想到社会新型时期,作者自己对人文学科的选择。文章切中时代脉搏,表现出难得的大气。
高考作文 篇2
哲学思辨有“章”可循
作文中哲学思辨的训练有没有具体的抓手呢?或许可以从总结历年高考试题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开始,并整合高中的政治教材中“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系统、循序渐进的训练与提升。以笔者所在上海地区的高考作文为例,我们从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研究、梳理、归纳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即几乎所有的作文题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事物的某种关系,隐藏着某种事理或哲理。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更是从隐性的思辨要求走向显性:20xx年的“他们”暗含了“我们”与“他们”的辩证思考;20xx年的“板桥体”作文,是传承与创新,整体与局部,“不可无一”与“不可有二”的综合思辨;20xx年是对舍与得、当下与长远、发展与可持续的哲学思考;20xx年的两句“铭文”,则要求从现象与本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角度揭示生命、历史、文化等过程性事物的特点;20xx年“心灵的微光”是天才和普通人、“舍弃”与“认出”关系的思辨;20xx年是对“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事”、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思考;20xx年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必然而普遍存在的限制与自由的矛盾。于是,从写作思维的角度出发,我们从中提炼出了若干个重要的哲学思想——联想(现象与本质)、因果(原因和结果)、比较(求同和求异)、临界(量变和质变)、互联(联系和发展)、相机(共性与个性)、两面(对立和统一)、质疑(肯定和否定以及多元思维)等,给学生以辩证思维写作训练的营养。
具体训练有“法”可依
将以上哲学思想落实到训练操作过程中,或许可以具体化为“读文章——悟哲理——知要领——试牛刀”等环节,将训练落到实处。“读文章”“悟哲理”,可以先从具体可感的文章品悟其中蕴含的某种哲学思想,从而认识该种哲学思想的大致内容;“知要领”“试牛刀”,是先总结提炼最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于写作中的运用要领,并运用此要领作实践训练与提升。下面以“因果思维”(“因果思维”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因和结果,一是内因和外因,这里说的是内因和外因)为例说明写作时的运用要领。
在审题立意、行文构思中,我们可以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观点来帮助我们的作文提升层次,方法有三:
1、抓住内因见深度。
在材料作文的审题中,由果溯因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但是原因的分析又不是盲目而主观臆断的,它要客观地把握材料的内容,全面地分析材料的意旨,而且对原因的分析也要分出主次轻重。一般来说,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因而由原因切入立意的时候,内因是写作角度的首选,这样更易写出深度,见出思想性。如20xx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当年我所教的学生通过巧妙的原因(内因)分析写出了一篇满分作文,其中最为精彩的片段如下:
时光流变,让昔日的微光渺然无痕;岁月的尘埃,让思想的结晶锁在知音寥落的舞台。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的悲哀。
表面上这样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萨特犀利地揭示了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科技对人文的漠视和侵害。现今各类万能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灵中闪烁的微光掐死在了摇篮里。然而在本质上,悲哀源于人类的“三心”:菲薄之心——认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依赖之心——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习惯性地请求网络,缺乏独立思考;慵懒之心——即便灵感一闪而过也懒得速记下来,过脑即忘随风而逝。
2、分析外因易新颖。
但是,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全面客观地分析事件、现象产生的外部原因有时反而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针对明星们“变坏”的问题,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明星们”自身素养的缺乏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内因)造成的,但学者单学文却写了篇题为“‘明星’们是怎么‘变坏’的”(20xx年9月3日《文汇报》)的文章,从粉丝、媒体和社会环境上找原因,认为“粉丝”和媒体的纵容以及“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是“明星变坏”的重要原因,结论发人深省,思考启人心智。
3、内外兼顾富思辨。
当然,在分析原因时做到“内外兼顾”能使论述更富有思辨性。只是需要提醒的是,原因的分析决不是简单地一分为二,内外兼顾,而是分析时要注意主次兼顾,以一方原因为主,另一方原因为辅,方不会造成分析时的隔靴搔痒,要知道,这种不痛不痒式的分析又重新陷入了简单和肤浅的泥淖。
我们觉得,学生如能切实地学、练,老师如能有效地导、教,作文的思辨力便能有效提升,同时也能为以后进入大学步入社会养成相应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而为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作文 篇3
自1999年高考作文采用话题作文题型以来,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大多都是先给出一段材料,然后给出某个写作话题,让学生审题后进行写作,学生审题难度小。20xx年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又进行了改革,由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变成了只给学生材料,不再给出话题,让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含意后进行写作,有专家称这是后话题作文或命意作文。就是命题作文也在“题目”前面加上一段文字进行说明,如20xx年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但在题目前用了一大段文字来介绍北京符号有哪些元素。写作材料在表述方式上的改变,给学生写作的审题加大了难度,提高了要求。学生如果不明材料的类型及其命题的特点,在写作中有可能审题不准,从而写偏题甚至跑题。下面我就从高考供材料作文不同命题形式出发,简单地举例说明写作中如何进行审题工作。
一、对比型(对举型)
1、材料特征
(1)提供的材料在内容上一般是相对(反)的,在层次上明显分为两部分。
(2)话题一般为关系型的,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2、审题要点
(1)材料内容是由相对(反)的两部分组成的,审题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区别,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2)坚持重点论,审题时要权衡内容的两部分,把握命题者的感情指向性。要特别注意两种观点或看法之间的过渡语和过渡词,如“然而”“但是”“相反”“与此同时”等标志性词语。
(3)构思时,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好不平均用力,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写得具体而深刻。
3、经典例析
20xx、20xx年高考全国卷Ⅱ都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请看20xx年高考作文材料 :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xx年为54.2%,20xx年为51.7%,而20xx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xx年为18.3%,20xx年为27.8%。
20xx年高考作文材料: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分析】
上述两则材料在表达上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组成的,在内容上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审题时要注意问题两方面的焦点与矛盾。材料一就“国民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一方是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一方是国民网上阅读率上升。双方矛盾的焦点就是材料中的一句话:“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认真解读这其中的原因就能寻找到审题的突破口和最佳角度。
材料二选择的两则材料,都是在拷问人性:面对捐助者的病危与困顿,178名被捐助的贫困学生集体隐身,“知恩不报”,他们有的只是对媒体的埋怨,对慷慨捐助者却没有片言只语;而希望小学的小学生却能“受恩图报”。两相比较,不知是要“救救孩子”,还是要“孩子”救救“我们”。“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命题者通过稚嫩的童音来传达两则对比性材料的显性主旨,也许比九天惊雷还要震撼人心:做人要不要讲良心,要不要讲人格,要不要帮助别人……这则材料在审题上不存在任何悬念。
再看看20xx年高考浙江卷: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旅游学专家)
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分析】
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富含哲理,所表达的其实是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需要考生调动阅读积累,结合人生实际,感悟思辨。“生无所息”和“生有所息”并不是两个对立的命题,前者是从生活层次上来谈的,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和意志;后者是从生命层次上来谈的,强调的是人的生理需求。两者在审题上无高下之分。的深度,关键是看学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命题者增加了“智性”因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是一个有思辨性的作文题。若只抓住“生无所息”,围绕“勤奋惜时”立意;或者只强调“生有所息”来谈生活要求休闲娱乐的意义,这样审题立意都是片面的。
二、寓言型或(哲理)故事型
1、材料特征
(1)所给材料是一则经过加提炼的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哲理故事。
(2)命意重点在于阐明道理,最易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
2、审题要点
(1) 全面解读寓言(故事)材料,把握材料的基本情节。如材料中的人物的言行、矛盾冲突,问题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及后果,材料中富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等。
(2)归纳寓言或故事蕴含的哲理(主旨),提炼关键词语(短语),确定写作中心话题或写作角度。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往往与现实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是对应的,把握了寓言的内涵就找准了现实中的某个问题和现象。其基本审题过程:原材料→(提炼、整合、归纳)→话题式材料→(审题、立意)→写作。
(3)研读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确定写作的角度。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问句、感叹句、比喻句、议论性语句及人物对话都是关键信息承载的对象,时常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
(4)别放过寓言或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其中也暗含着写作的角度,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5)细细研读题目写作要求,避开写作的“雷区”。
3、经典例析
先看20xx年高考全国卷I卷作文题: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二个改革:一是改话题作文为材料作文,二是开放性比以往更强。但是,写作绝不可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尽管话题作文包括一个背景材料,一段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一个写作的注意事项。而导引词是材料中最关键的部分。而材料作文没有导引词,怎么办?其实导引词被命题人镶进了材料里面,结尾牧羊人与孩子的两句话不就是两种不同观点吗,也给我们两种写作角度吗?选取哪一个角度都可以。但选取前者也就是写要看清自己的考生一定占绝大多数,不容易出彩;而选取后者也就是说乌鸦努力过,此生无憾的考生则可以写出新意,易得高分。这就是本次作文命题最高明的地方。
再看看20xx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示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分析】
审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通读这则寓言,关键句不是第一句,而是最后一句话。理解了雨燕减肥的目的,就能找到材料的写作角度。我们可以提炼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经受磨砺,不仅仅是本领还要有意志力”的观点,由此我们会自然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千古遗训。如果只抓住“减肥”这个关键词,就很容易导入“时尚”“追求美”等话题中去的。
三、现象(事例)列举型
1、材料特征
(1)材料形式为松散型的现象列举,且各种现象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2)材料淡化了作文审题,甚至不需审题。
(3)写作角度就在材料中,因而写作角度广泛,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写作。
(4)侧重考查学生的立意和表达能力。
2、经典例析
例1、20xx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分析】 材料中给我列举了诸多关于“三”的成语和熟语,且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理解它们并不困难。审题难度就在于写出其深度和文化内涵,可以适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写作。
例2、20xx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书本……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为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分析】
材料中列举了六种书,每一种书本身就是一个写作话题和写作角度;七种“读”的方式也可派生出七个话题和写作角度。两方面联系起来就有七的六次方(76)的写作角度。再者,列举的内容层次不同,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写作,具有很大的区分度。
例3、阅读下面智者的四句话,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 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说:“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抒发当成自己。”这位少年牢牢记住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快乐的人。
要求:以其中一句话或几句话作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审题提示:“把自己当成别人”强调对自己尊重和爱护,可拟定“自尊、自重、自爱、自惜”话题;“把别人当自己”强调对他人的理解,平等视之,或以平常心对待他人,引为知己,绝不猜疑、冷漠、不屑,可拟定“平等”“真诚”等话题;“把别人当别人”也是针对他人而言,强调关爱、尊重、礼让等人际关系;“把自己当自己”强调对自己要有清新的认识,切不可夜郎自大,忘乎所以。要学会淡泊,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
例4、20xx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对唐代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理解,材料中已经列举了5种不同的理解,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来谈你的理解或感悟。
四、问题型
1、材料特征
(1)选取的材料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某种社会现象。
(2)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感、写作的开放性。
(3)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和看法。
2、审题要点
(1)选准“靶子”,即准确把握材料所描述的社会问题或现象。
(2)确立写“点”,在具体深入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写作具体的“点”。
(3)善于运用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如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使你的认识有理性深度。
(4)分析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应该重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危害及改革方案,通过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
3、经典例析
例如20xx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目。(略)
20xx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目,形式虽为漫画,但内容上是针对现代教育问题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现象让学生去思考与讨论。如:媒体上炒作的杨丽娟追星事件,愈演愈烈的家长“陪读”现象,全国文艺界的各种“选秀”选红了谁?“”现象等。
五、独词型
1、材料特征
作文命题中没有材料提示,仅提供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作为话题或题目(命题作文),这种形式以命题作文居多。因为没有材料的提示和渲染,对于写惯了话题作文的学生来说,审题及写作都很为难了,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2、审题要点
(1)语境设置法 即在词语或短语前后添加修饰语或设置一定的语境,使之更具体、更明确。当然命题作文的题目就不能加了,但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上去挖掘,寻求最佳角度。
(2)虚拟提问法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新闻写作中的“5W”理论对题目中的独词进行虚拟提问。“5W”是指“是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是谁”(Wh)“为什么”(Wh)。拿到一个独词型或概念型的题目后,不妨多问几下,通过递加追问,变抽象为具体,可以打开写作的思维,确立写作的角度。同时,这种由果及因的追问,也能对话题有更深的认识,易把写得深刻些。
3、经典例析
如20xx年高考福建卷、广东卷的作文都是命题作文,题目分别为“季节”“传递”。审题时,我们要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求得小、巧、具体的写作角度。以“季节”为例,审题时,可先添加修饰语,缩小“季节”的写作范围:自然的、人生的、生命的、爱的、事业的、历史的、社会的……,再结合虚拟提问法对话题内涵进行挖掘,我们的“季节”怎么啦?通过分析可以派生出这样一些角度:全球气候变暖,四季不明了;人生四季,重在把握青春;爱的四季亘古不变(爱不分四季);人物心态的“四季变化”;中日关系“四季”变奏曲;城市高楼大厦四季不分给人们带来的缺憾等。“传递”这个题目审题就更简单了,运用虚拟提问法就可轻松搞定,如“传递什么?”“为什么要传递?”“怎么传递?”等。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独词型的还不少:如1988年全国卷的“习惯”、1994年全国卷的“尝试”,北京高考卷先后考的“规则”“转折”“寻找”“包容”“安”“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杂”、“忙”;20xx年高考江西卷的“脸”、重庆卷的“自嘲”;20xx年高考四川卷的“问”、辽宁卷的“肩膀”、天津卷的“愿景”等。
六、解词(释意)型
1、材料特征
(1)题目选择的是一个多义词语作话题或题目。
(2)材料对词语作了多方的解释和理解。
(3)每个义项都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写作角度。
2、审题要点
这种命题形式审题难度小,只要借助义项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即可。审题时还可参照“独词型”材料的审题方法。写作角度也很明确,毋需在审题和立意上投入大量时间。
3、典型例析
例20xx年高考湖南作文题目: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
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分析】
20xx年湖南卷作文题为命题作文形式,命题者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做出了一定限制,要求考生依据命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但这道命题作文与以往不同,以往的命题作文,只是给出一个标题。今年在给出题目之前先列出了“意气”一词的三个义项,然后以“谈意气”为题作文。命题对考生的立意有一定规定——既可就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谈“意气”;也可只取其中一个义项来谈“意气”,但不能脱离命题的三个义项而随意发挥。
“意气”的第一个义项是“意志和气概”。“意志”指的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如意志坚强,意志薄弱,不屈不挠的意志。”“气概”指的是“在对待重人问题大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真、豪迈的),如英雄气概,气概非凡。”“意志”“气概”合用,便构成了“意气”的第一个义项。就这一层意义说,“意气”一词,多用来指一种向上的,昂扬的精神状态,如意气风发,意气昂扬。“意气”的第二个义项,是“志趣和性格”。“志趣”指的是“行动或意志的趋向”;“性格”指的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开朗、懦弱、粗暴等。”就这层意思说,“意气”一词,多用来指朋友间的相知相识,如意气相投。“意气”的第三个义项,是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这个义项是考生比较熟的。年轻人,容易偏激、任性,事后又免不了以“意气用事”自责。
命题者还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这就还涉及一个选择的问题。“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不意味着不能写古今中外的一些事例,关键是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如果脱离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片面强调形式以求美,简单堆砌材料以炫耀自己的才能,也不能视为好。
例2、20xx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就是对“母语”这个概念的多角度的解释和理解,材料本身对“母语”的涵义、性质、价值和意义以及母语与我的关系等方面作了解读,为考生理解、体会后自选角度立意写作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类似的命题形式还有20xx年高考天津卷的“愿景”,20xx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材料对话题和题目中的概念“愿景”“符号”作了解释和说明,为学生审题降低了门槛,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明确的写作指向。
七、诗词和名言警句型
1、材料特征
(1)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诗歌意象是我们熟悉的且易理解的)或一些名言警句。
(2)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意蕴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或感悟,进行作文。
(3)诗词型的不能写成诗歌或诗句鉴赏短文。
2、审题要点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意的,而诗歌的意象都具有指代性和象征性,审题时可抓住意象这一特点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所指的对象,然后立意作文。名言警句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积淀下来的不可随意更改的哲理性的语言。对警句型材料(一般不只一则)审题时,我们要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现象或哲理,再把它置于当今时代背景下去分析解读,发掘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如《伶官传序》中有这样一则名言:“忧劳可以兴国,豫逸可以亡身”。从历史教训层面上看,有其合理性,若从当今信息化社会实情看,“忧劳可以亡身”(如“过劳死”“重复建设”等)“豫逸可以兴国”(借助高科技进行工农业生产、缩小工期提高效率等)都是成立的命题。
3、典型例析
例如20xx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就是采用著名诗人雷抒雁的小诗《星星》: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渍,/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貌似话题作文,实则为材料作文(材料为诗歌)。因为命题者特别提醒考生“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即必须以所给材料的主旨为作文的中心来写,否则就有可能被判为离题,这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之所在。
审题时要抓住“星星”这个意象,“星星”可代指一个事物或一个人物,还可指某种理想、梦想或美好的东西等。再从诗歌内容上看,指的又是两种相反的认识,人们因位置、角度不同出现截然相反的认识。其实,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人们由于距离、主观想象、个人偏好,或某种因素等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所给材料立意的角度很宽泛,可写“现象与本质”“距离与认识”,也可写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对比。总之,只要抓住二者的内在联系立意,审题就不会出现差错。
八、漫画型
1、材料特征
(1)题目所给材料是一幅(几幅)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
(2)取材内容多源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审题要点
(1)认真观察漫画构图,把握画面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漫画形象:人/物,形象的状态(静/动);
②漫画布局:单幅/多幅,漫画上下左右的层次顺序;
③漫画细节:形象的夸张性部分,如夸张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等;
④漫画中的文字:漫画的题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
(2)思考寓意
一般而言,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它往往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提示问题现象。因此漫画中越是夸张厉害的地方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漫画的艺术夸张解读其对应的现象或问题。
(3)描述漫画内容,提炼寓意
漫画题是指把漫画从图片转化为文字表述的一种题型,因此先要把图片转化为描述性文字,再解读文字中的揭示的问题、蕴含的哲理。从图片到寓意一般要经过两次思维转换:图→表象→寓意哲理。
(4)对应现实,发散思维,选择角度和素材。
(5)另外还要了解漫画创作的特点,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审题。如漫画的感情指向多为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针砭时弊;表现手法常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达到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风格上具有讽刺性、幽默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
3、典型例析
【分析】
审题关键是要抓住图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或矛盾:孩子(摔跤)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图中“文字”(漫画标题、图中人物的语言)的提示。对于这幅漫画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去审题立意,从孩子角度可以考虑:“独立发展”,“呼唤自由、平等”等;从其余三个方面可以考虑“少些溺爱,给孩子发展的空间”,“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减负”等角度。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写作难点主要是怎样透过现象挖掘其中蕴含的本质问题。
总之,上述对供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作了一个宏观的分析,仅供教学参照,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考作文 篇4
当今的人们几乎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不管什么东西都喜欢完美的,而残缺的则扔到一边,或拿来取笑,或许从未去想过,正如残缺的圆收获了快乐一样,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
古往今来,谁能说那些身残志不残的名人不美的呢?
贝多芬为人类创作了多少著名的乐章,感动过多少人,触动过多少人的心弦?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竟然在中年时期就聋了,成了一个所谓“残缺”的人,可他并没有因为失去听觉而放弃了生命般的音乐创作,而是为了改变失聪带来的麻烦,用一根铁棒一端架在钢琴上,一端顶在自己的下颌上,利用骨传导来接收声音,他因此创作了大量的世界名曲,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人,虽然肢体残缺,但是他的心灵不美吗?
霍金二十几岁就身患帕金森综合症,全身都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自由活动,也是个“残缺”的人,可它为人们用这样一幅躯体写出了《广义相对论》,这样一位天体物理学上的,可以与爱因斯坦媲美的科学巨人,为人类开拓宇宙,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贡献巨大,他的精神难道不是美的'吗?
过去现在,谁能说那些身残志坚而奋发有为者不美呢?
海伦·凯勒出生下来就患了场大病,病后就失去了声音与光明,成了“残缺”的人,可是这样的她依然不断地刻苦努力的学习,以常人无法达到的毅力,成为了美国著名的女教育家,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刻苦奋进,成为励志的代表,这样的人难道不美吗?
大家都知道《中国达人秀》第一季的总冠军无臂的钢琴王子——刘伟,他从小因故失去了双臂,是“残缺”的人,他过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可后天的残缺无法阻碍他对音乐的热爱,他开始练习用脚弹钢琴,一遍又一遍,越来越快,在汗水和心血的浸渍下,终于他成功了,登上了《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为大家弹奏出流畅的钢琴曲,所有人都为他震撼了,为他而响起了如雷的掌声。这样一个人,能够鼓舞和鞭策那些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之人,他难道不是很美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可怕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是心理上的残疾;身体的残疾虽无法改变,但只要拼尽全力,用心去做事,就会有成功的希望。即使失败了,也是令人敬佩的。那些身残志坚而奋发有为者,他们也是很完美的,不是吗?
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那就多留意一下身边“残缺”的人吧,我想你一定会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他们的崇高精神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启示,你会发现他们也是很美的。
高考作文 篇5
手起刀落的瞬间,晶莹剔透的钻石发出耀眼夺目的光。经验与勇气一道,创造出令人艳羡的珍宝。让勇气为经验松绑,化勇气为利剑,经验为盾牌,披荆斩棘,开天辟地。
相信商人之前咨询的众多切割师中,不乏经验丰富之人。年轻徒弟与他们根本没有可比性,可为何那些切割师却无一人愿意一试,切割钻石?他们经验太丰富了,丰富的经验让他们预知到了切割的风险。经验,缚住了他们的手脚,以至他们甚至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反而是那个年轻徒弟,用自己的勇气和师傅的经验,完成了那个奇迹瞬间。或许,那两颗钻石,就是经验与勇气完美结合的产物。
经验是人生资本,绝非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何为经验?经验即经历过后的体验。那是一种无法购买和交换的心理成长历程,是再次涉及相同或相似领域获得成功的基础。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用人单位都愿招收有经验的员工。如果说你在某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那么恭喜你,你比别人离成功更近一步。可也千万要小心,别让经验束缚手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还记得柯达吗,那个叱咤风云近百年、曾经占据市场份额80%的企业,那个最高市值八百多亿美元、破产前市值仅为23亿美元的公司?百年柯达缘何破产?当别人都在研发生产数码相机时,它还在埋头造胶卷,它不破产谁破产?被经验束住了手脚,犹如飞虫撞上了蜘蛛网,越挣扎粘得越紧,最终被市场吞噬。
让勇气松开经验的五花大绑。只有勇气的锐利加上经验的坚实,方可助我们披荆斩棘,开辟新天地。在大陆遍地开花的逸夫教学楼让邵逸夫名满天下。当年他瞅准商机,独自一人漂流过海,购买器材,开辟中国有声电影的先河。他创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又于花甲之年创办TVB,开培训班,批量生产明星,打造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等一批影帝影后。看着今天庞大的邵氏帝国,我们不能不感叹邵逸夫的勇气与魄力。他没有被经验束住手脚,一旦看准商机,便勇敢地去闯去干,经验与勇气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今日的邵氏、今天的邵逸夫。没有经验,失败在所难免;可如果没有勇气,或许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谈成败?
我们需要经验为成功奠基,更需要勇气披斩经验的捆绑。人生路上,以经验为盾,勇气为剑,浴血奋战,定可开创如花似锦的未来!
【高考作文】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05-15
高考作文结尾07-28
高考作文素材05-22
全国高考作文08-28
我的高考作文07-04
高考作文素材07-12
父亲高考作文07-17
高考作文满分06-13
英语高考作文01-17
面对高考作文03-25